四、课堂教学程序: ㈠展示阶段“学习成果”(小报一版)在小组内交流(下课后交) ㈡简明导入后请2——3学生发布收听、收看并记录下来的厦门地区近二日天气情况,并询问学生从哪里获得天气情况的资料?(可从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等途径获得) ㈢阅读P55/1、2框题,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提问层次较低学生) 讨论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提问层次中或上的学生) 3、P57/练习题(四成语各描述天气或气候?) 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天气与气候有二大 天气 气候 方面区别,并举例加以说明。 短时间 多年的、长时间 多变 具相对稳定性 通过P57/2练习,要求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㈣请2——3学生发布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后教师也发布三条,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㈤天气对我们很重要(请学生结合实际谈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这节课着重学习“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 演示课件: 第1屏:天气预报的意义。 第2屏: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 第3屏:卫星云图的来历。 第4屏:“风云一号”——台风云图 第5屏:问题讨论——有了卫星云图,为什么还要城市天气预报? 第6屏:天气符号与天气预报图。 第7屏:再现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某些城市天气预报。 通过以上学习,要求学生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㈥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和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帮助学生建立生活经验与形象的图示和抽象的符号之间的有机联系。 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图例。 ㈦运用电脑“课件”做课堂练习,巩固新课知识。 1、连线: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蓝色、白色各表示什么?(请层次较低学生做答) 蓝色 陆地 绿色 海洋 白色 云雨区 2、看图回答问题(课件展示): (请层次中等或较好的学生做答) a、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 b、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 c、长江中下游又是什么天气? d、较大范围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 3、P57/1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吻合? 4、学生举自制某城市天气图(用符号表示),互相提问,学当天气预报播音员。 ㈧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 学生阅P57一段及表。 结合厦门实际,教师询问: 1、厦门市有无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哪些途径可得到此资料?(厦视二套晚9:30收看或报纸) 2、“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 教师给出厦门市几个区昨晚播报的空气污染指数,请同学说出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状况如何?(污染指数在51——71空气质量良) ㈨课堂小结: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正确使用二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㈩布置作业: 1、写一篇“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小论文(教师稍做指导:可综合写,亦可就某一方面写)。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举四个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思考即可,下节课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在最近三日晚9:30看电视(厦视二套)收看并记录“厦门市空气质量预报”,看哪个区空气质量较好?我们所在的湖里区空气质量如何?(下节课来告诉全班同学) 课堂师生活动过程流程表: 教师导入新课 教师了解信息来源 教师引导,加以举例说明 教师也发布三条资料趣闻,并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 “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概念的区别 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与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 让学生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引入“大气环境质量”问题 教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册天气与气候》 上一篇教案: 第一册森林资源 下一篇教案: 第一册海陆的变迁 返回该栏目,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