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整理了《初二语文<梦回繁华>知识梳理》,供同学们和家长参考。 第20课 梦回繁华 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重点) 2.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难点)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知识拓展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琅琊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面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此画距今近900多年历史。画纵25.5cm、横525cm,作者采用了俯渺法描绘全图,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等至臻至妙,惟妙惟肖。 三、生词识记 汴(biàn)梁 徽(huī)宗 料峭(qiào) 跋涉(bá shè) 舳舻(zhú lú) 沉檀(tán) 枢(shū)纽 无暇(xiá) 遒劲(qiú) 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luò yì)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工:善于(画)。 料峭:微寒。 遒劲:雄健有力。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四、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 (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 (2)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 (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3.探究说明顺序: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的? 作者按照空间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1)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 (2)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3)后段汴梁市区的街道。 4.画面开头处描绘了哪些景象?按什么顺序说明? 画面开卷处描绘了汴京近郊风光:疏林薄雾中赶集的乡人,岔道上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的长途跋涉的行旅。 按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说明。 5.探究说明方法: (1)在说明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以“巨大的漕船”“宏敞的拱桥”“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三个事物为例,具体生动地说明了画面中段的景象。 ②打比方。说明“宏敞的拱桥”时,说他“结构精美,宛如飞虹”,形象的说明了拱桥的形态和气势。 ③摹状貌。对“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的漕船”的细节描绘,形象的再现了画面内容,使读者如同看见了画作一般。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介绍了画面的内容,突出了画面的特点,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2)除此之外,课文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①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运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长度与宽度。 ②引资料。“《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引用《东京梦华录》来说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与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6.探究说明语言: 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1)严谨准确。 如作文在介绍画作的长和宽时,用“纵25.5厘米,横525厘米”这种精确的数字来说明。又如“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中“基本”用词有分寸,既不绝对化,又能体现《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 (2)生动具体。 文中对画面的描写非常生动,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五、课文小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