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 4、完成拓展练习。 二、复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三、知识点回顾 ⑴整体感知 《晏子使楚》这则古诗开头即点明事情的起因:晏子将使楚,楚王欲辱之,楚王的手下献计欲共同侮辱晏子。晏子到出国后,楚王及手下按计划上演一出诬齐人为盗的假戏,而机智、善变的晏子则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用类推的方法进行反驳,挫败楚王的阴谋 ⑵通假字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 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 ⑶古今异义 寡人反取病焉(病:古义指辱;今义为疾病) 何坐(坐:古义指犯罪,今义为坐下) ⑷文章结构: 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起因)——楚王和手下预谋侮辱晏子(发展)——晏子反驳楚王(高潮)—— 楚王低头认输(结局) 晏子:机智、善辩、勇敢的政治家、外交家 ⑸写作技巧: 展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蔑,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把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邪”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得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晏子在反驳过程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成功 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政治家风度,不辱使命、有理有节的外交家风度跃然纸上。 楚王:趾高气扬、自作聪明、傲慢自大的神态,“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窘态表现无余 四、知识检测 ㈠重点生字、词义 使: 谓: 3.习辞: 坐: 5.缚: 6.避席: 熙: 8.诣: 9.固: ㈡常考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㈢内容理解 ①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②楚国">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③针对楚国">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④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五、课外对比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于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②,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1.给下列字注音 缚: 诣: 曷: 熙: 耶: 酣: 2.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2)今臣使楚 (3)晏子对曰(4)比肩接踵而在 3.文中多次出现“使”,且意义用法不同。请在文中找出不同意义的句子并解释。 4.翻译以下几句。 (1)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2)其贤者,使使贤主。 5.面对楚王的戏弄,晏子是怎样回击的?用原文回答。晏子和楚王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古今义 (1)谓左右曰 (2)坐盗(3)其实味不同 (4)寡人反取病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