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蜡烛》教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3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进一步学习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的能力。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是什么的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线索。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 妇人的形象。同时也领略烛光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教学中对于二战中纳粹的暴行可以有适当的介绍,当有助于学生的认识。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是根据拼音写汉字:
    贝尔格莱( )德、(f )( )晓、瓦(l )( )、地(ji o)( )、(p f )( )、衰( )老、( )( )头、屏( )障、颤(w i w i)( )、(j )( )躬、赞(y )( )、绸(du n)( )、(f l ng)( )、惊(h i)、( )、晨(x )( )
    2、辨析下列多音字:
    (1)散:散( )文;散( )步
    (2)削:削( )去;剥削( )
    (3)间:间( )距;间( )歇
    (4)迫:迫( )击炮;急迫( )
    (5)晃:晃( )眼;摇晃( )
    (6)堡:堡( )垒;十里堡( )
    (7)揣:揣( )在怀里;揣( )测;
    挣揣( )
    3、辨析形似字:
    (1)瓦砾( );闪烁( );众口铄( )金
    (2)契( )约;挈( )带;锲( )而不舍
    (3)地窖( );窑( )洞;窟( )窿
    (4)枝柯( );孟轲( );坎坷( );
    苛( )刻;百舸争流( )
    (5)揣( )测;踹( )开;喘( )气;
    湍( )急;祥瑞( )
    4、词语积累
    (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5、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第一课时
    导入:讲析二战历史。转入新课。
    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一:整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土。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亦可如下划分:
    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2、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二、具体分析:
    (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1、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2、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战士的伤亡和牺牲作了衬托
    3、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二)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1、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人口”,老妇人就住在这地窖里。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
    2、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事情: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
    3、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
    4、最后老妇人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