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案设计之《邓稼先》 一、课文分析: 单元提示上明确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杰出人物的相关事迹,学习目标是探寻并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和“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据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邓稼先精神并从中获得启示。但细读全文就可以发现,作者没有空洞地描述邓稼先的品质,而是用饱含真情的笔调,描述邓稼先的贡献与品质,以此来表现邓稼先的精神,这也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将此作为全课的主线。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至情的内涵,品读至情的含义来解读邓稼先的精神意义。再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志向,来认识本文的现实意义。 二、课前准备: 在第一课时中,要求学生们通读全文,完成两个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大致理解引用的内容。2、从描写的主要内容与目的出发,概括全文六个小节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思路。 内容提要: (1)概述历史——贡献背景 (2)生平贡献——两弹元勋 (3)人物对比——性格气质 (4)破除谣言——民族骄傲 (5)艰难创业——精神品质 (6)高度赞扬——贡献意义 全文可以概括为两大部分——赞颂邓稼先的功绩,描写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而赞颂邓稼先的功绩贯穿全文,描写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则是在探究他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 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作者表达自己观点与自己情感的相关语句,作为下节课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品读作者的“至情”,理解邓稼先精神的内涵。 2、通过思考作者“至情”产生的原因,了解他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赞扬他们的伟大精神品质。作者或用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事迹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些手法在本文中也有体现,但本文也有自身的突出特征。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如此评价本文:“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可见,饱含“至情”是本文最主要的特征。那么,什么是“至情”?(至真至诚的情感)我们可以从文中感受到哪些“至情”?能从“至情”中品读出哪些内涵?思考出什么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感受“至情”的内容。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哪一部分中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永恒的骄傲》)朗读最后一部分,说一说你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什么样的“至情”。 (学生齐读,回答) 归纳:骄傲。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可见,作者认为邓稼先的生命中有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内涵,这也正是邓稼先的生命价值。但我们知道,邓稼先是在去世后十余年才被追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而杨振宁先生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至今仍活跃在世界科研的前列。无论是声望,还是成就,杨振宁都远远高于邓稼先,但他却为邓稼先而骄傲,甚至感到敬佩,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读文中“至情”的内容,解答这一问题。 (三)品读“至情”的内涵。 杨振宁为什么称邓稼先为自己的“永恒的骄傲”?(根据文章内容来回答) “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这两点为什么让作者为之感到“永恒的骄傲”? (速读文章前五部分,划出作者评价邓稼先贡献及精神的语句。) (1)巨大贡献: 归纳语句: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提示: ①核武器研制成功为什么标志着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地位,获得了新生?(中国之所以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国家贫弱无力,核武器研制的成功意味着中国人有了保卫自己的力量) ②邓稼先那封短信为什么能够震动了杨振宁先生?(说明中国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了世界科研领域的最高峰,中国人自己挽救了自己的命运) 补充材料: ①周总理说,如果没有1964年原子弹爆炸的一声巨响,就没人理睬我们。 ②张爱萍将军说,再穷的叫花子,也要有根打狗棍。 ③洋务运动只重引起外国的技术,结果被外国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中国军队依然不堪一击,在甲午战争中被新兴的日本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齐读上面引用的语句,读出作者为邓稼先所感到的骄傲之情。 总结: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作者同样对于这片土地满怀着热爱,所以他才会痛惜国家的贫弱,才会为祖国的复兴而感动,会为对祖国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邓稼先而骄傲。 (2)无私精神 归纳语句: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 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提示: ①在《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邓稼先的精神?(对比)这一精神对于邓稼先有什么帮助?(面对混乱的科研队伍,仍然可以取得成功,是一个真正的奇迹)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相信他?(他的“真诚坦白”“朴实气质”打动了每一个人)为什么作者强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如果互换位置均不可能成功?(只有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才能孕育出这样的人才,因此邓稼先才能在中国取得成功。) ②领导核武器事业需要哪些才能与素质?(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描写,杨振宁作为一位科学家,对这完成这一事业的艰巨自然非常了解)我们从中也读出了杨振宁对于邓稼先能力的认可。但仅仅有能力远远不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完成如此艰巨的事业还需要其它的品质。(“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邓稼先身上具有这样的素质吗?(“我不能走”这样一句普通的话语中可以读出他的英勇无畏) ③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塑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悲凉)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做出一个决定自然要慎之又慎,但邓稼先没有动摇过,他的勇气从何而来?作者没有直接写出,但引用了《中国男儿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勇气与信心的来源吗?(为国家而奉献) 补充资料: ①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团队中年龄最小,被周总理及张爱萍将军亲切地称为“小邓”,但他却是整个团队的领导者。 ②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再读归纳语句,把作者对邓稼先的敬佩之情读出来。 总结:作者说,这首歌他的父亲终生喜爱,而他的父亲恰恰出生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这说明,即使面对灾难,同样有无数的优秀儿女没有放弃,为国拼搏。正如革命元勋秋瑾所说:“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杨振宁先生同样也喜欢这首歌,也渴望为国家的富强而奉献终身。 (3)友情 作者在文本同样称邓稼先为他“最敬爱的挚友”,两人的友谊长达半个多世纪,但作者却没有用大量的篇幅直接描写友情。那么在文中他是如何表达他与邓稼先的感情呢? 归纳语句: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到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提示: ①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始于何时?(1936年) ②在第四部分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既为邓稼先感到骄傲,更为民族感到自豪呢?他想突出什么内容?(突出他对邓稼先深厚的情感) ③第五部分中,作者变换语气,连续用三个“不知”来描述邓稼先创业的艰辛,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呢?(对老朋友的关切,与前文所写的情感对应) 补充材料: ①邓稼先与杨振宁不仅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美国留学时的伙伴,还有着更深厚的关系,邓稼先的父亲就是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的老师。 齐读归纳语句,感受两人之间亲密的友谊。 总结:文章六个部分相互的关系我们已经说了,我们也提到了为什么第四部分主要是从侧面表现邓稼先的贡献,却被放在了两个介绍邓稼先品质的篇章之间。现在我们清楚了,原来这三个部分逐层深入地表现了作者与邓稼先之间深厚的友情,这友情是融入了杨先生对邓稼先的骄傲乃至敬佩之情中的,而这些情感最终汇成了作者妹妹所说的“至情”。 (四)思考“至情”产生的原因。 再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感受一下作者的“至情”。 作者用饱含“至情”的笔墨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表达了对他的骄傲与敬佩之情。但这并非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全部目的。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女士说:“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我觉得这也描述了大哥的志向。”大家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杨振宁先生的志向是什么? (学生根据理解回答) (五)反馈练习: 仿写: 人物简介:20世纪50年代末,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地下核试验的攻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人生为 来。他一生就 ,但却是 。 。茫茫戈壁,他是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