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羚羊木雕》教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09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羚羊木雕》教案
    教学目标:1.抓住课文关键,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2.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3.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财富,可是现实中偶或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眼泪。
    二、订正字词: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我,爸爸,妈妈,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旁白。
    要求:落落大方、语气连贯、语调符合人物性格。表演后请大家评议。
    四、分析课文: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明确情节:“查问木雕”(妈妈、爸爸和我)──插叙“赠送木雕”(我和万芳)──“强迫取回木雕”(我、奶奶、爸爸、妈妈)──“取回木雕”(万芳和我)
    第一部分(1-16段):“查问木雕”,写爸爸妈妈为了一件羚羊木雕而伤害了“我”的心。
    第二部分(17-23段):“赠送木雕”,写“我”和万芳的真挚友谊。
    第三部分(24-25段):“强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衬爸妈,暗寓对父母的批评。
    第四部分(26段-结尾):“取回木雕”,写“我”讨回羚羊木雕的过程和痛苦的心情。
    五、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在文中圈点勾画出语言描写的句子。
    第一组:刻画妈妈的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去掉加粗词“突然”,可以吗?)
    (2)“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句中的“紧紧”表现了什么?)
    (3)“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不用“坚定”,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否会发生变化?)
    (1)中用“突然”一词,一开头就渲染出紧张的气氛,见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2)句中“紧紧”表现妈妈追查的神态。(3)句用“坚定”表示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
    第二组:写“我”的
    (1)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怦怦”一词用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2)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加粗词有什么作用?)
    (3)“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4)“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1)中“怦怦”是拟声词,形容心跳。被逼无奈,“我”受到的惊吓的心理、动作、语言在各句中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我”的真诚无私。
    2.思考:通过写妈妈的逼迫、追查,表现了她的态度,显示了文中的“我”的妈妈是怎样一个形象?(提示:外在的形象是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
    点拨:妈妈神情面貌——咄咄逼人。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其实这是用这个砝码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在父母心目中,孩子的情感并无分量。性格特征——只知羚羊贵重,不知友情珍贵,即重财轻义。
    3.从爸爸“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以及谈话内容看他的态度是否与妈妈相同,可以看出爸爸不同于妈妈的个性是什么?
    明确:“静静地”写点烟的姿态,“慢慢地”表示说话的速度,和“很平静”的声音配合起来看其态度实质是相同的;至于个性却有所不同:妈妈严厉,爸爸冷酷。
    4.奶奶很简省的一句“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奶奶的话是对“我”父母逼迫要回木雕粗暴做法的批评。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友情,是明事理的,但力量有限,又左右为难。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六、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后三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写月光冷冷的有什么作用?以冷冷的月光烘托心情的哀伤。
    2.写万芳的出现有什么作用?万芳的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心理变化,是对“我”反悔的原谅。
    3.“我”为什么“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流泪既是为被逼反悔的伤感,又是因友情的感动。
    4.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有哪些?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用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心理的严重伤害。
    5.“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含义是什么?
    表示孩子对父母做法的严肃质问。“我”的不服是出于真诚无私的友爱。“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我,但是,“我”是迫不得已的,主要怪父母,怪他们不懂得孩子的感情和人格,对孩子采取了简单生硬的态度。
    七、课文内容研讨
    讨论下列问题,要提炼观点作出有理有据的分析。
    1.你是怎样认识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这场矛盾的?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1.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如万芳妈妈说“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据此可以设想,“我”的妈妈如果委婉地跟万芳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羚羊木雕还给“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懂事。
    2.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事情的发生?
    2.要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包括大人在内有事要同人商量,尽可能地考虑周全,消除隐患。假如当初父母讲明白木雕的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再则女儿事先征求父母的意见,也就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3.本文叙述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行为处事的观念冲突,反映的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教育的问题,但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或许文章的主旨各不相同,根据你的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3.示例一:赞美少年朋友真诚无私的友谊,告诫父母理解儿女,尊重他们的友谊和人格。
    示例二:批评大人们重财轻义的思想,告诫父母要尊重儿女的感情。
    示例三:家庭成员之间,包括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彼此的理解、尊重和情感交流。
    总结):围绕“赠送”和“索回”那只羚羊木雕,发生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两组矛盾。其中,家庭矛盾居于突出位置,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是由家庭矛盾引发的。家庭矛盾广泛存在。虽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深究其原因,有许多家庭的矛盾冲突,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缺乏经常的思想沟通,缺少必要的理解和谅解所造成的。
    如果从矛盾的引起来看,孩子自作主张把爸爸送给她的羚羊木雕转送给好友万芳是起因,一般来说,对长辈送给自己的纪念品,无论其价值的高低,都应当珍惜,因为这种纪念品凝聚着一种不一般的感情。之所以孩子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在其思想深处是把赠送物质当作建立友谊的基础了。
    对于孩子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疏导,帮助她们端正认识。
    然而,父母也有不足之处。他们注重羚羊木雕的物质价值,却忽略了对子女的感情伤害。
    况且,羚羊木雕的“贵重”,孩子先前并未意识到。另外,当孩子因为不谙世事而出现过失时,父母没有仔细了解孩子的思想,没有帮助孩子澄清模糊认识,仅仅是责怪,而且逼着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导致了全家的不愉快。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其深层含义在于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家庭内部的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
    八、课堂辩论:就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根据学生意向,分甲、乙、丙三个组,分别代表父母、“我”、万芳,选定主持人。
    要求:①各组用5分钟准备辩论材料,如观点立论、论辩思路。②论辩中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说话的分寸。③辩论20分钟,评议5分钟,评论先由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九、课堂小结: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的疼爱深情,又有因对事件的不当处理对孩子人格和友情的伤害。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个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现实中,让我们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温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