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蝗虫的形态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实物,提问:蝗虫身体有多长?可分几部分?有否明显的体节?学生回答后,继续设疑: 1.哪些结构与蝗虫的感觉、取食有关(重点观察头部)? 2.哪些结构与蝗虫的飞、爬有关(重点观察胸部)? 3.蝗虫是怎么呼吸的(重点观察腹部,教师可适当提示)? 学生4人一组观察讨论,并作记录。教师巡回指导,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记录进行整理、补充、归纳。让学生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特点是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见板书)。由于复眼、单眼的功能和气门的作用可用实验验证,所以可设计以下实验(实验1教师设计,课堂演示。实验2请学生课后设计,要求下节课或课后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1 复眼的功能:取甲乙蝗虫,用稀盐酸将甲蝗虫的复眼破坏,和乙蝗虫一起放入不透光的黑箱子,掀开事先准备好的小洞( 小洞足可以让蝗虫爬出), 射入电筒光,结果乙蝗虫爬出。再破坏乙蝗虫的单眼,重做刚才的实验,乙蝗虫还是能爬出,甲蝗虫从孔边爬过却无法爬出。引导学生归纳出:复眼不仅能感光,还能辨别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实验2 气门的作用:提示学生准备两杯水,将甲乙蝗虫的不同部位浸入水中,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展示蝉的外骨胳,说明它的产生和结构特点。蝗虫和蝉一样也有外骨胳。请学生仔细观察并阅读课文,师生归纳出它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由于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有蜕皮现象。蝗虫数量多结农作物危害大,说明它的繁殖力很强,那么它是如何繁殖的呢? (二)蝗虫的繁殖 投影蝗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图,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它一生究竟蜕几次皮? (2)它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解释受精的概念)? (3)它把卵产在哪儿?为什么? (4)它的幼虫和成虫象吗?幼虫叫什么? (5)我国有些地区一年能繁殖两代,其过程怎样?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蝗虫成为农业第一害虫的原因:感觉和摄食器官发达,能长时间迁飞,繁殖力强。 (三)小结本课 由学生小结 五、板书设计 体表:有外骨胳,保护、支持。 1对触角:嗅觉和触觉 蝗虫 头部 1对复眼:视觉 感觉和 形态 1个口器:摄食 取食中心 结构 身体 3只单眼:感光 分部 翅2对:前翅保护膜质 胸部 的会飞的后翅 运动中心 足3对:前足爬行, 后足跳跃 腹部:腹部有气门8对,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方式:体外受精 过程: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不完全变态发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