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知史识图(18分) 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根据上图,说说黄帝对中华文明有哪些贡献?哪些考古实物可以验证其中的一些传说? 七、读史有感(15分) 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他由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杨思华、陈鲁编著《画说中国历史》 (1)上述史料讲述的“他”是谁? (2)你能说说有关“他”的故事吗?从“他”的故事中,你认为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优秀品质? 八、史海拾贝(15分) 尝试着像导游一样,向你的父母或亲朋好友详细介绍我国远古时代你所喜欢的一个传说或一个遗址或一件文物。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B C A C B C A 二、配伍选择 A.会用骨针缝制衣服(C)舜 B.生活简朴,克己爱民(D)半坡原始居民 C.宽厚待人,以身作则(B)尧 D.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A)山顶洞人 E.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F)禹 F.领导人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E)河姆渡原始居民 三、判断辨析 1.(×)2(√)3(×)4(×) 5.(√)6(×)7(×)8(√) 四、识文物,学历史 ①山顶洞人 ②半坡居民 ③大汶口居民 ④山顶洞人 ⑤河姆渡居民 五、想一想 (1)他们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 (2)所谓干栏式房屋,就是把底层架空的住宅。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既通风又防潮,这一建筑形式最常见于气候潮湿的地区。这种建筑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都建造干栏式的吊脚楼或竹(木)楼,底层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则有堂屋与卧室。 (3)提示:种植水稻、建造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作乐器等。 六、知史识图(略) 七、读史有感 (1)材料中的人物是禹。 (2)据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尧派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堵”的办法,但是堵来堵去,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最后被尧给杀了。鲧死后,大禹受舜命继续治水。禹改变了父亲的治水方法,采用“导”的方式疏通水道,使水顺利流进大海。禹治水前后达到十三年之久,三过家门而不入,累得大腿上都没有肉了,小腿上也没有毛了,终于制服了洪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禹获得了老百姓的爱戴,舜也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他。 我们应该学习大禹身上那种不避艰难、一心为民、敢于创新、勇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八、史海拾贝(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