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