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期末备考|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http://www.newdu.com 2019-12-20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期末考试将要到来,掌握课本的知识点就能拿到80%的基础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期末考试知识点梳理,考前看一遍,考试不丢分!
    
    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13、《纪念白求恩》
    1.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相关背景
    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3主要内容
    本文概述了白求恩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4中心句
    每段中心句: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5分段及段意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要点是:
    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自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4、《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1.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态度。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句话运用动作、外貌描写,表现牧羊人生活中一丝不苟,做事干净利落的特点。
    3.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虽然种下十万颗橡子,最终只有一万棵树苗长成大树,但牧羊人始终坚持种树,表现他坚守信念,坚持不懈的性格特点。
    4.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牧羊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毅力顽强,默默无闻地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
    5.可是,他先是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牧羊人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孤独中植树,表现了他的乐观坚强。
    6.作者为什么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稣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包含赞美之情。
    7.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15《走一步,再走一步 》
    1、标题的含义: 
    表面上是指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一步地走下了悬崖。实际上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是景物描写,烘托了我无助孤独,极度恐惧的心理。 
    3、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答:这是景物描写,突出了悬崖的高不可攀,为下面写我的恐惧做铺垫。 4、赏析下面的句子。 
    (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里为什么用“探”这个词?   答:这个词有“试探”的意思,(这句话是动作描写),作者用这个词是表达下石架时动作的小心谨慎和惶恐、紧张的心情。 
    (2)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答:这是心理描写,我”鼓足勇气往上攀爬时内心的恐惧。 (3)找出“我”下石架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有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5、第14段说我听见有人啜泣,第22段说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两个啜泣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答:不一样。前一个写出了这一句写出了我身处绝地,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极度绝望,恐惧到了极点,(反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以致于听到哭泣声竟然不知是自己正在啜泣。)后一个啜泣写出了“我”战胜困难,脱离险境之后悲喜交集的心情。一方面,他为自己曾经遇到的危险而哭泣,另一方面,他为自己战胜了险境、战胜了怯懦而骄傲激动的心情。
    6、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7、找出“我”下石架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有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8找出文章中的伏笔(前后照应)的两处。  
    答: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的伏笔与小朋友都能爬上悬崖,而我却困在岩石架上相照应。 当小朋友嘲笑我时,杰利看来好像有些不放心的伏笔与后面杰利带着父亲来找我相照应。
    9、课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  分析:在儿子遇险时,父亲没有爬上悬崖救助,而是引导鼓励儿子,让他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学到经验。
    10、阅读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有一位美国的老教育家来中国考察。这位老教育家选了三个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实验:一个是两岁的女孩,一个是六岁的男孩,一个是十二岁的女孩。她把一个瓶子作“井”,用三个小球分别代表这三个孩子,让他们各自用绳子牵着小球。然后讲了游戏规则:“你们正在枯井里玩耍,突然枯井冒出大水,你们必须在三秒钟内逃离险境。”游戏的结果是:最小的女孩最早逃出“井”口,六岁的男孩其次,最大的女孩最后离开险境,所用时间没超过两秒钟。这个实验结果让这个老教育家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同样的实验在别的国家都失败了。  
    答:材料反映出中国青少年具有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这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表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成功的前提条件;遇事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这是成功所必备的心理条件。
    16、《诫子书》
    一、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              广:使动,使……广
    2.非志无以成学              成:使动,使……成
    3.多不接世                  多:形作名,多数人
    4.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
    二、文学常识:
    1.三国蜀汉 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   才与学、学与志。  
    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
    三、按要求背默: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四、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或对联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声明: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网络,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