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语理解 1、从词语搭配处开窍 现代文教学和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抓住了语言跳动的脉搏。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顾正确的解释文中的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能结合语境,认真推敲,也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如“高尔基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中国的高尔基”这句话中的高尔基含义是不一样的,第一个特指高尔基本人,第二个是泛指,指具有高尔基那么高成就的作家。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方法多种多样,方法之一就是看词语所在的句子,而关键看与这个词语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抓住句子结构,看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简言之,词看句,关键看搭配。 例:1990年全国高考卷28题 甲和乙的发言中多处使用了“文字”一词,其中三处加了横线,对它们的正确理解是 ①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 ②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③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A.语言运用的风格 B.写作运用的语言 C.记录语言的符号 D.连缀成篇的文章 答:句①中的“文字”指__________________ 句②中的“文字”指__________________ 句③中的“文字”指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句①中“文字”与“简洁、干净、利落”搭配,就可排除A、C两项,记录语言的符号和风格本身都无所谓干净、利落与否,显然指B项。句②中“语言”与“文字”并列组成一个短语又与“文学并列,运用借入法将四个备选答案代入原句理解,就可以排除A、B、D三项,而只有C项代入以后没有交叉、包含关系,可以与所搭配的词语并列使用。句③中A项与“词汇”不是同一领域,不好并列;C项与“词汇”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文字”之前有一定语“文言文中的”,后面还有一句“不断丰富现代汉语”,从对应角度考虑,排除D,选择B项。由此例可见,句子结构、词语间的搭配关系很重要,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又例:1995年全国题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_____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③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______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A.犹豫、逐步、化装 B.迟疑、逐渐、化妆 C.迟疑、逐渐、化装 D.犹豫、逐步、化妆 此题要求从两个同义词语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填入句子。三组同义词,究竟哪个最个词语最恰当,应从句子结构、词语搭配去考虑,同义词的差别往往很细徽,不但要考虑词义本身还要考虑语体习惯和感情色彩等。句①为何不能选择“迟疑”?因为“犹豫不决”是个成语,而成语属于固定短语,成语中的字词是固定搭配、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更换。句②为何不能选“逐渐”?因为与之搭配的“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安排,一步一步的进行,“逐步”这个词语能准确地表达出这个意思,而“逐渐”一词只有“渐渐”、“慢慢”的意思,“一步一步地进行”这个意思表达不出来。句③中为何不能选“化妆”?因为“化”和“妆”是同义并列,是一种使肌肤容貌健康美丽的动作行为,并不表示假扮的意思,而从句③这句话的状语来看(状语表示谓语的目的),这句的意思是通过改变装束来欺骗敌人,正确的选择只能是“化装”,选A。 [练习]1、1995年上海15题 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 A 六神无主 B 不以为然 C 浑然不觉 D 茫然若失 人,其实是有魂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魂,那么就只剩下了一具空壳,活起来是很没劲、很无聊的。而“魂”这东西,又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有时失了魂,却还甲。 按迷信的说法,人若丢了“魂”,便乙,神志不清,是必须及时地“叫”一“叫”,将“魂”叫回来,若时间长了,这“魂”就很难回归本身。迷信可不信,但有时却可以从中悟出些道理。 2、1995年上海29题 第⑦段中的 内的动词应是 A 点缀 B 擦洗 C 洗 D 擦拭 ⑦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到了人间的黎明。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 得更加明亮。 (解题思路:第一题要看完整的复句,既然魂这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失了魂也不觉得,故甲处答案应为C。乙处的答题应看原文的下一个短语——“神志不清”,与短语语意接近,且更弱一点的是“六神无主”,“神志不清”更进一步,答案应为A。第2题也须看词语所在的完整句子,主语是“白云”,因而不可能“洗”,故排除B、C两项,而A项“点缀”与句中的“明亮”搭配不当,因而正确的答案应为D项。) 2、从代词的上句开窍 代词的理解不能遵从上面所说的“词看句,关键看本句中的搭配关系”的规律,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中去找。如果只着眼本句,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了。 [例]1、1990年全国26题:指出甲发言中“此”字所指代的内容。 听说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还有增多的趋势,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是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 A.说现代人的语言 B.多选些文言文 C.反对写文言文 D.用文言文写作 这道题显然无法从本句找到答案。请看原文:“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往前看可知“目的”是指教点文言文的目的,再往前看可知答案应为D。由此可见代词的理解要由远及近地往前看。 [例]2、1994年全国题: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 1987年,米切尔·洛林研究了一块盘龙类的头骨化石。随着研究的深入,化石上的一些细节却使他困惑不解。因为大多数的盘龙类在腭部有很大的孔,而在较进化的兽孔类身上,这个孔已被封闭,四角龙也有一个腭孔,但已明显缩小,其直径仅仅为0.635厘米。此外,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颌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大大缩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A.四角龙的头角 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的颞孔 D.穿越颞孔的肌肉 对词语所在句的结构分析,可知“依附其上”的是肌肉(即“咀嚼肌”),而肌肉既然“穿越”颞孔,就不可能依附在颞孔上。因此,C和D就可排除。显然,答案不在本句,而要在前一句找。“头角上有一个骨架”,就这就点明肌肉的位置在头解的骨架上。不能说“依附”在头角上,是因为这种简洁太笼统,不明确,还会让人误以为肌肉在头解的外面。这样,“其”就只能指代B了。 [练习]1、阅读下文,说说加点的“这时”指代什么 在海湾地面的武器群英谱中,有一个尚未为人们所熟识的新面孔。它虽无“爱国者”导弹那样声威显赫,也没有M1坦克那样的魁梧身躯,但它的表现同样让世人瞩目。这就是充当坦克和直升飞机双重杀手的阿达茨导弹。在现代大规模的坦克作战中,坦克面临着来自空中和地面的双重威胁,空中威胁主要来自于有“空中坦克”之称的反坦克直升机;而地面的威胁,主要是它的同类——坦克。在阿达茨出现之前,人们主要利用反坦克导弹及各种火炮对付敌方的坦克,对付直升机,则只能依赖于防空导弹和各种小高炮。这样做,不仅扩大了整个装甲部队的编制,不利于整个装甲部队的高速机动,而且效果也不尽人意。就在这时,集反坦克导弹和反直升机双重功能为一身的阿达茨导弹应运而生了。 (解题思路:按照代词理解往前看的规律,“这时”指的是人们发现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效果不尽人意时。) 2、下文加点的“此”指代什么 创造性思维必须打破思维的习惯,善于改变思维角度。有人认为投入的基本建设的资金越多,创造的价值越大。这只是顺向思维的价值观念,其结果往往造成空想建设项目过多,投资过大,宏观失控。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一下思维定势呢?为什么我们不提出“最少的投入,最大的产出”呢? 无论是西方各国或日本、亚洲“四小龙”的企业家,都追求最少的投资而获得最大的利润。日本在起飞前,大多是引进先进技术专利,而不是大批引进成套设备。例如日本向奥地利纯氧顶吹转炉新技术的专利,只花了100万美元;而我国引进成套设备,一下子就花了2000多万美元,而且不断重复引进。由此可见。为什么我们投入大而收入少了。 (解题思路:这道题的“此”在原文的位置比较特殊,在文段的结尾,又是起小结作用的句子中,因此它所指代的对象就是整个自然段,具体说就是从“无论是西方各国”到“不断重复引进”。) 3、依次指出下面语段中加点词指代的内容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了它的发育。一位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会永沉海底。 “它们”指的是 。 “它”指的是 。 “如此”指的是 。 “它”指的是 。 (解题思路:这些题目都可以从词语的上一句找到答案,通过对应关系,可以知道:“它们”指的是这些光;“它”指的是我的心灵;“如此”指的是不光靠吃米活着;“它”指的是我的心。) 3、从释句处开窍 [开窍门路]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对它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经之路。与其它情况不同的是,因为它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例:1991年三南高考语文卷 “书者如也”的“如”意思和用法与下面哪一个字相同 A 称心如意 B 一见如故 C 今不如昔 D 如数归还 原文是这么说的,“写字在古代的正确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很明显,在提出抽象的概念“如”之后,作者对之进行了阐释,最后一句就是释句,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如”就是“像”。再看四个选项,A项称心如意的“如”是合适的意思,C项的“如”是是比得上的意思,D项的“如”是按、依照的意思,只有B项的“如”是像的意思,故选B。 又例:1995年上海高考20题 本文中“基本”两字用了引号。请写出文中解释“基本”所表示的特殊含义的一个句子。 什么是“基本”粒子呢?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讲,原子和分子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的第一层次。原子又由原子核以及核外电子所组成,这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的第二层次。原子核还可以分,可卞分为质子和中子。现在,人们把这些次一级的小粒子,比如:质子、中子、电子、光子和不断发现的其它小粒子统称为“基本”粒子,它们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层次或者更深的层次。 “基本”粒子并不是基本的,它们还有内部结构,还可以再分。 这道题的题干对解题的方向作了揭示,所谓“特殊含义”就是不同一般理解的含义,首先找到文中“基本”首次出现的位置,依次往下看,第段首次出现“基本”,第段是过渡,解释我们一般对物质结构及基本粒子的理解,由一般引出特殊,这是这段的作用,果然箸段点出了“基本”所表示的特殊含义,这就是答案所在。 [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夜黑得很深沉,天顶上只有一小块灰白和偶然的一颗星星。黑暗里有一种呼吸,因为这些控制了白天,占有了黑夜的巨灵是活的,有存在、有感觉,在它们深处的知觉里或许能够彼此交感!我和这类东西(奇怪,我总无法将它们叫做树)来往了大半辈子。我从小就赤裸裸地接触它们。我很懂得它们——它们的强力和古老。但是没有经验的人类到这来却感到不安。他们怕危险,怕被关闭,封锁起来,怕抵抗不了那过分强大的力。他们害怕,不但因为水杉的强大,而且因为它们的奇特。怎能不害怕呢?这些树是上侏罗纪的一个品种的孑遗,那是在遥远的地质年代里,那时水杉曾蓬勃繁衍在四个大陆之上。人们发现过白垩纪初期的这种古代植物的化石。它们在第三纪始新世和第三世中新世曾覆盖了整个英格兰、欧洲和美洲。可是冰河下来,这是个令人目眩神骇的纪念品,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形象。在踏进森林时,巨人树 是否提醒了我们,人类在这个古老的世界上还乳臭未干,十分稚嫩的,这才使我们不安了呢?毫无疑问,我们死去后,这个活着的世界还要庄严地活下去,在这样的必然性面前,谁还能作出什么有力的抵抗呢? ⑴加点词“巨灵”在文中的含意是: A 一种巨大的特殊的精神。 B 某种作者从孩提时代起就不理解的东西。 C 富有强力而又古老的水杉林 D 人类蒙昧时期臆造的神秘的幽灵。 ⑵联系上下文的语言,在文中找出一句能说明划线句子中“奇特”一词所指的内容: 。 (解题思路:第题“巨灵”的解释在下文,“我很懂得它们——它们的强力和古老。”这句话揭示了巨灵的内涵。答案是C。第题原文划线句子之后就开始对划线句子进行解释,先解释“害怕”,然后解释“奇特”答案应为:这是个令人目眩神骇的纪念品,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的形象。)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父亲当时任大学助教,母亲在工厂任中层干部,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百出头些,在那百物腾贵(普通麻饼被称为高级饼,要买到数元一只,且还要凭票)的时期,靠这点钱养活一家五口,其拮据可以想见了。 父亲想到自力更生了。他在大杂院井台边,沿墙种了十多株丝瓜。起先我还帮助他浇水,且天天跑去看几次,一直看到丝瓜蔓爬满围墙,丝瓜花变成了一条条嫩生生的丝瓜,丝瓜又变成餐桌上香喷喷的丝瓜汤或者炒丝瓜,其间我不偶流了多少馋涎啊! 第一段的“腾贵”是什么意思? 第二段的“自力更生”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 (解题思路:第题文中“腾贵”后面就用一句话进行解释,通过括号里的话可以确定“腾贵”就是物价飞涨。第题“自力更生”的下一句对此作可解释,答案应为:自己动手种丝瓜,解决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