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的《大气压强》,一直被很多人视为上公开课的上等教学内容,因为它实验丰富可操作性强,并且大多来自生活,但往往也因为实验器材太多给上课带来一定的麻烦。我就采用一根塑料管代替课堂上所有器材,将整堂课贯穿起来。不仅仪器准备简单,而且整堂课思路环环相扣。 将红墨水注入一根透明塑料管,让大家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学生敢直不敢相信这么简单的现象(水当然会流下来),我也拿来在课堂上做实验。 [实验1](实验现象:水往下流),并且学生解析了这是水受重力作用而流下来。 我在实验1的基础上用拇指按住下端,继续将红墨水注入这根透明塑料管的过程,又会如何?学生说老师在跟我们开玩笑吧,水当然不流下,因为拇指挡住了下端。 [实验2](现象:水没有往下流。) 紧接着我说:那我们再进一步,如果在实验2的基础上把装满水的透明塑料管翻过来,那又会如何?此时学生猜测的结果就不与上面两个实验猜测那么的一致了,而出现三种情况:(1)不会往下流;(2)会流下来;(3)不一定,视情况而定。 当学生们争论不休时,好多学生说实验做一做不就知道了吗。看来在学生的大脑中“实验是检验猜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已有深刻的影响。教育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体现。 [实验3]学生们盯着透明塑料管,非常急切地想知道实验结果(看来情绪更高涨了)。现象:水没往下流,(教室里的空气凝固了,没有了一点点的声音…..) 生1:,奇怪————!?怎么回事? 生2:奇怪,上面手指隔开了空气,下面除了空气什么也没有,难道有空气把它托住了!?。 师:就是空气把它托住了,所以我们说大气能产生压强,大气压是存在的,那么大气压有多大呢,它能托住多高的水柱呢?话还没说完,有些同学就有意见了,换根长的透明塑料管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建议很好,拿这个1米长的注满水。 生:也没流下! 至于那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实验可以换根更长(如10米长)的已注满红墨水的透明塑料管,一端用手指按住,一端放水桶中,用皮尺测量水柱的高度体验大气压强的大小。这是一个大型活动一般可在课外完成。 这节别具一格的实验活动课,极大的弥补了教材中没有“托里坼利实验”的缺陷。同时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养成“做中学”科学的真谛。我想只要我们教师敢于探索,挖掘资源,大胆的进行设计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教材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