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物理 小词典(续11)

http://www.newdu.com 2019-10-22 上海物理教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功率因数】它是发电机输送给负载的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即
    可见功率因数cosφ是反应电能利用率大小的物理量。提高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就可以提高发电机总功率中的有功功率。
    【变压器】 
    两个(或多个)有互感耦合的静止线圈的组合叫做变压器。变压器的通常用法是一个线圈接交变电源而另一线圈接负载,通过交变磁场把电源输出的能量传送到负载中。接电源的线圈叫做原线圈,接负载的线圈叫做副线圈。原、副线圈所在的电路分别叫做原电路(原边)及副电路(副边)。原、副线圈的电压(有效值)一般不等,变压器即由此得名。变压器可分为铁心变压器及空心变压器两大类。铁心变压器是将原、副线圈绕在一个铁心(软磁材料)上,利用铁心的高μ值加强互感耦合, 
    广泛用于电力输配、电工测量、电焊及电子电路中。空心变压器没有铁心,线圈之间通过空气耦合,可以避免铁心的非线性、磁滞及涡流的不利影响,广泛用于高频电子电路中。图3-58是变压器原理图。设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的电流所产生的磁感应线全部集中在铁心内(即忽略漏磁),因此铁心中各个横截面上的磁感应通量φ都一样大小。由于φ的变化,将使绕制在铁心上的每一匝线圈中都产生同样  
    则原线圈中总感应电动势
    副线圈共有N2匝,总感应电动势
    电源电压是按正弦函数规律变化的,因此铁心中的磁感应通量φ也将按正弦规律变化,设
    其中φm为铁心中交变磁感应通量的峰值。因此
    其中ε1m=ωN1φm,为ε1的峰值。其有效值为
    同样
    其中ε2m=εN2φm,为ε2的峰值。其有效值为
    所以
    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有效值(或峰值)与匝数成正比。在实际的变压器中,原、副线圈都是用漆包线绕制的,其电阻r很小,故可略去由于线圈电阻而引起的电压降Ir。这样线圈两端的电压在数值上就等于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原线圈两端的电压即是变压器的输入电压U1,故
    U1≈ε1
    同样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就是加在负载上的变压器的输出电压U2,即
    U2≈ε2
    因此
    上式说明:变压器的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之比,等于它的原、副线圈匝数之比。这是变压器的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当N2>N1时U2>U1,这时变压器起升压作用;当N2<N1时,U2<U1,这时变压器起降压作用。变压器在改变电压的同时,还起着改变电流的作用。在变压器空载时,副线圈中只有感应电动势,没有电流。但在原线圈中都有一定的电流I10、I10称为励磁电流,它的作用是在铁心中激发一定的交变磁感应通量φ,从而在原线圈中引起一定的感应电动势ε1,以平衡输入电压U1,即U1≈ε1得到满足。当副线圈与负载接通出现电流I2时,I2将在铁心中产生一附加的磁感应通量Φ2′。根据楞次定律,Φ2′将削弱铁心中原有的磁感应通量Φ的变化,从而使原线圈中的尖电动势ε1变小。但由于输入电压U1是不因变压器有无负载而改变,故变小的ε1便不再与U1平衡,结果将使原线圈中的电流比空载时大,设电流增大了I′,这一电流也在铁心中产生一附加磁感应通量Φ1′,以补偿Φ2′对原线圈电路的影响。当Φ1′和Φ2′两者的数值相等时,铁心中的磁感应通量又恢复到原来的值Φ,原线中的感应电动势也恢复到原来的值ε1,于是ε1又和U1相平衡,整个电路又恢复到平衡状态。因为Φ1′是由磁通势N1I1′,Φ2′是由磁通势N2I2引起的,故只有当
    N1I1′=N2I2,
    Φ1′和Φ2′才能相互抵消。这时原线圈中的总电流I1=I10+I1′。当变压器接近满载(即负载电阻较小、变压器接近它的额定电流)时,I1>>I10,故I1≈I1′。于是
    N1I1=N2I2
    即
    上式说明:变压器接近满载时,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与它们的匝数成反比。对于升压变压器来说N2>N1,故I2<I1,即电流变小;对于降压变压器,由于N2<N1,故I2>I1,即电流变大。通常所说“高压小电流,低压大电流”就是这个道理。这也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其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应等于输出功率。电压升高,电流必然以相应的比例减小。否则便破坏了能量定恒与转化定律。变压器的种类很多,常用的几种是:电力变压器,电源变压器,耦合变压器,调压变压器等。
    【电力变压器】 
    这种变压器是用于输电网路。因为输电线上的功率损耗正比于电流的平方,所以远距离输电时,就要利用变压器升高电压以减小电流。这种高电压经高压输电线传送到城市、农村后,再用降压变压器逐级把电压降到380伏特和220伏特,供一般的用电户使用。电力变压器的容量通常较大。都是一些大型的变压器。
    【电源变压器】 
    不同的电子仪器和设备以及同一仪器电路的不同部位往往需要各种不同的电压,如电子管的灯丝电压是6.3伏特,其板极电压需要300伏特;各种晶体管的集电极工作电压是几伏至几十伏;示波管的加速极电压达3000伏特等等。通常都用电源变压器将220伏特的市电电压变到各种需要电压。
    【耦合变压器】 
    所谓耦合,在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例如两个线圈之间的互感是通过磁场的耦合。无线电线路中常用作极间耦合的变压器,如收音机的中周、输入变压器、输出变压器都属于这一类,称为耦合变压器。耦合变压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还可以用来达到阻抗匹配等。
    【调压变压器】 
    亦称为“自耦变压器”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常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连续调节交变电压,供这种用途的变压器叫做调压变压器。通常调压变压器就是一个带有铁心的线圈,线圈由漆包线绕成,以便滑动触点c能在各匝上移动,从而在c、b两端获得可调的交流电压。如图3-59所示。大容量的调压变压器也用于输电网路,以调节电网中的电压。
    【互感器】 
    互感器也是一种变压器,一般它用于测量高电压和大电流。这是因为高电压和大电流均不能用交流伏特表和安培表直接去测量。而是借助于互感器把高电压变成低电压,或把大电流变成小电流,而把电压表或电流表接在副线圈一边(即低电压或小电流线圈的一边)测出低电压或小电流。根据伏特表或安培表测出的电压数值或电流的数值,再利用已知的变压比或电流比可计算出高压线路中的电压或电流。其接法如图3-60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测量电压时是把原线圈并联在高电压电路中,副线圈上接入交流伏特表。且原线圈的线圈圈数多,副线圈的线圈圈数少。而测量电流时是把原线圈串联在被测电路中,副线圈接交流安培表,而原线圈的线圈圈数少,副线圈的线圈圈数多。这正是变压器的性质所决定的。
    【隔直电容】 
    利用电容器的容抗与交流电的频率成反比的特性,在电路中用于隔离直流电,而只允许交流电通过的电容,在此电路中叫“隔直电容器”。例如,在放大器线路中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常设置这种电容,一方面隔断放大器的输入端与信号源之间,输出端与负载之间的直流通道,保证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不因输入、输出的连接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又要保证需要放大的交流信号可以畅通地经过放大器放大,沟通信号源一放大器一负载三者之间的交流通道。隔直电容的名称是指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而言。
    【旁路电容】 
    可将混有高频电流和低频电流的交流电中的高频成分旁路掉的电容,称做“旁路电容”。例如当混有高频和低频的信号经过放大器被放大时,要求通过某一级时只允许低频信号输入到下一级,而不需要高频信号进入,则在该级的输出端加一个适当大小的接地电容,使较高频率的信号很容易通过此电容被旁路掉(这是因为电容对高频阻抗小),而低频信号由于电容对它的阻抗较大而被输送到下一级放大。旁路电容的大小一定要选择适当,若电容量大就有可能低频信号也被旁  
    量小,又不能充分的旁路高频。
    【远程输电】 
    因为输电线上的功率损耗正比于电流的平方,所以在远距离输电时就要利用大型电力变压器升高电压以减小电流,方能有效地减少电能在输电线路上的损失。由发电厂发出的电功率是一定的,它决定于发电机组的发电能力。经过升压变压器可以把电压升高,但变压器却不能改变其功率,由
    P=IU
    得
    由此看出,电压升高,电流减小。这一点也是和变压器的原理相一致的。对升压变压器来讲初级的电压低,电流大,而次级的电压高而电流小。  
    远程输电所需要的。因为在输电线路上的能量损失以其功率表示,即
    P损=I2R
    当电流减小n倍时,其功率损失将减小n2倍。故采取升压减流是减少电能损失的有效办法。设想我们用减小电阻R的方法来减少电能损失是不太有效的。因为远程输电路程较长,要减小电阻R,对同种材料来说就必须增加导线的横截面积。其截面增大n倍,也只能把电能损失减少n倍,这样导线就变得很粗,造成材料的浪费。显然,它远不如高压输送来得经济。当用高电压把电能输送到用电区后,需要逐次把电压降至380伏特和220伏特供给用户。这要靠降压变压器的功能。远程输电是变压器的一大功能。
    【交流电的整流】 
    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的过程叫做“交流电整流”。整流可分为半波整流、全波整流、桥式整流等几种形式。通常的整流装置都是利用电子管和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的性能来整流的。例如,用锗、硅等半导体材料做成的整流器,已在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了适应较高电压的整流,可将许多单个整流器串联在一起封在一块绝缘材料中,称之为“硅堆”。整流器可将交流负半周的波形除去,使交流变成脉动直流。因此通过整流后的输出波形,只含有正弦波的正半周波形。一个理想的整流器可视为一个开关,正半周的交流输入时,就有电压输出,如同开关接通一样;反之,如果负半周交流输入,则无电压输出,也就相当于开关切断一样。所以当正半周的交流输入,此开关的有效电阻为零;而在负半周的交流输入时,有效电阻为无穷大。实际上的整流器,不可能这样理想,但相差不远。电子管整流器未导电时,其电阻极大,此时的电阻称为逆向电阻;整流器导电时,其电阻很小,此时的电阻为顺向(正向)电阻。无论任何情况,所有的整流器都只允许一个方向导电。此种特性称为单向传导或单向特性,二极管(包括晶体管)就具有此种单向特性。任何含有射极或阴极及集极或阳极的电子另件,都称为二极体(包括电子二极管和晶体二极管)。因为二极体中的电子只能向一个方向流。故所有二极体都有整流特性。
    【半波整流】 
    整流时,通过整流器的只是交变电流的一个半周。半波整流是最简单的整流器,但效率很低,欲想将其整流出的电流波形变为平滑也比较困难。图3-61所示是一个简单的晶体管整流电路。半波整流器的输入波形和输出波形如图3-62所示。从图3-62中的半波整流器的输出波形,与输入交流波形的比较可知。当有电流流动的正半周时,输出波形的瞬时振幅,完全随输入交流波形的正半周的波形而变。所以在交流输入电压的正半周时,通过晶体管电流的波形,完全与交流输入电压的波形相同。由于只有输入交流电压的正半周输出,输入电压的一半就被损失了。因此半波整流的效率较低,半波整流器的另一缺点,就是输出的脉冲电压及电流的频率与交流输入电压的频率相同。要消除其脉动,必须要加滤波器,使整流器的输出成为平稳的直流。
    【全波整流】 
    一种对交流整流的电路。在这种整流电路中,在半个周期内,电流流过一个整流器件(比如晶体二极管),而在另一外一个半周内,电流流经第二个整流器件,并且两个整流器件的连接能使流经它们的电流以同一方向流过负载。如图3-63所示即为一个全波整波的电路。图3-64为其整流前后的波形。与半波整流所不同的,是在全波整流中利用了交流的两个半波,这就提高了整流器的效率,并使已整电流易于平滑。因此在整流器中广泛地应用着全波整流。在应用全波整流器时其电源变压器必须有中心抽头。图3-63中的O点为中心抽头,于是a对O,与b对O的电压,具有180°相差,当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处于正半周时(a正b负,O点的电势介于a、b之间,此时D1管因加的是正电压而导通,D2因加的是反向电压而截止,此时电流方向是由a线过D1、R到O,如图中实线箭头方向所示。当变压器输出的交变电压处于负半周时,则a端为负,b端为正,二极管D1截止而D2导通。这时电流方向是由b经D2、R到O,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可见,无论正半周或负半周,通过负载电阻R的电流方向总是相同的。图3-64是全波整流的波形。全波整流使交流电的两半周期都得到了利用。其各项整流因数则与半波整流时不同。设变压器次极每边电压为Um则有
    【桥式整流】 
    桥式整流为一全波整流,可变交流电压为较高直流电压,它不需要变压器有中心抽头。四个晶体二极管如图3-65所示的接法便构成一个桥式整流电路。四个整流器(晶体管)将输入交流电和负载连接在一起。当交流输入电压为正时,电流由输入的一边,经一个整流器、负载,再经另一个整流器,流至输入的另一边。当交流输入电压的负半周时,电流流经另一对整流器和负载。在这输入电压正和负的半周时,经过负载的电流方向相同。所以可在负载上产生脉冲直流电压。在实际的桥式整流电路中,四个整流器连接成一个整体,由外面联成桥式电路(即只要外面留出四个接线点,其中两头接电源,两头接负载)。桥式整流克服了半波整流和全部整流的利用率不高的缺点。在无线电技术和电气工程中广泛采用桥式整流电路。
    【滤波电路】 
    虽然整流器输出电压的极性永远一定,把交流电变为直流电,但此种电压是脉动的,并不能作为直流电压使用(如作电子管的直流电源),这是因为整流器本身输出的电压是脉冲或称涟波状。此种具有涟波状的整流器输出电压,在加于电子管的板极,往栅或控制栅电路前,必须先将涟波消除,使此电压平稳而几乎无脉动才行。为使整流器输出电压平稳,必先通过滤波器网路予以滤波,滤波电路是由电容器及扼流圈所构成,如图3-66所示。当电容器的外加电压增加时,电容器靠储存其内的静电场能量,以抵抗此增加的外加电压。但当外加电压降低时,电容器就将其蓄存的静电场的能量变为电压或流动的电流,作为外加电压降低时的补偿。整流器所输出的脉冲能量可蓄存于电容器的电场中,而在整流器所输出的两脉冲间,电容器缓慢的放电,因而经此电容器所输出的电压,其不稳定的涟波大为减小。这就是滤波电路要把一个电容器和整流器负载电阻并联的原因。当加于电感线圈(扼流圈)的电流增大,扼流圈靠存于其中磁场的能量以抵抗此电流的增加。但当流过扼流圈的电流减小时,扼流圈就将其磁场中所储存的能量变为电流,以继续维持电流的流动。因此将扼流圈与整流器的输出端及负载串联,可减小负载电流及电压的突然变化。与整流器输出端相串联的扼流圈,其作用也可由另一观点看:扼流圈对直流电而言,电阻(所谓的直流电阻)低,然而对交流电流(整流器输出电流带有变化的涟波电流)而言,阻抗(所谓的交流阻抗)非常高,因此直流较易于通过扼流圈,而在交流涟波通过时,涟波则被减小。
    【滤波器】 
    滤波器是由电感器和电容器构成的网路,可使混合的交直流电流分开。电源整流器中,即借助此网路滤净脉动直流中的涟波,而获得比较纯净的直流输出。最基本的滤波器,是由一个电容器和一个电感器构成,称为L型滤波。所有各型的滤波器,都是集合L型单节滤波器而成。基本单节式滤波器由一个串联臂及一个并联臂所组成,串联臂为电感器,并联臂为电容器,如图3-67所示。在电源及声频电路中之滤波器,最通用者为L型及π型两种。就L型单节滤波器而言,其电感抗XL与电容抗Xc,对任一频率为一常数,其关系为
    XL·Xc=K2
    故L型滤波器又称为K常数滤波器。倘若一滤波器的构成部分,较K常数型具有较尖锐的截止频率(即对频率范围选择性强),而同时对此截止频率以外的其他频率只有较小的衰减率者,称为m常数滤波器。所谓截止频率,亦即与滤波器有尖锐谐振的频率。通带与带阻滤波器都是m常数滤波器,m为截止频率与被衰减的其他频率之衰减比的函数。每一m常数滤波器的阻抗与K常数滤波器之间的关系,均由m常数决定,此常数介于0~1之间。当m接近零值时,截止频率的尖锐度增高,但对于截止频的倍频之衰减率将随着而减小。最合于实用的m值为0.6。至于那一频率需被截止,可调节共振臂以决定之。m常数滤波器对截止频率的衰减度,决定于共振臂的有效Q值之大小。若把K常数及m常数滤波器组成级联电路,可获得尖锐的滤波作用及良好的频率衰减。
    【三相交流电】 
    一般家庭用电均为单相交流电,然而电流的大规模生产和分配以及大部分工业用电,则都是以三相交流电路的形式出现。高压输电线,通常是四根线(称为三相四线,其中有一条线为中线)。本质上还是三根导线载负着强度相等、频率相同、而相互间具有120℃相位差的交流电。所以代表这三根导线电压变化的曲线为相同频率的正弦波,位相互相错开三分之一个周期。对这三根导线分别对接地线的电压叫做“相电压”,图3-68中以实线R、S和T代表。三线中每两根线之间的电压叫做“线电压”,图3-68中虚线S-T、T-R和R-S所示。相电压和线电压对时间的变化以正弦曲线表示,峰值和有效值之间的关系完全与单相交流电之关系相同,即
    图中零线以上至两条水平细线的高度表示相电压和线电压的有效值Uf和UL。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三相输电线的电压值常指线路电压的有效值。三相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三相电动机的构造简单而坚固。全世界均由这种电动机作为机械动力。
    【三相发电机】 
    图3-69是三相交流发电机的结构示意图。这种发电机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转子是一个电磁铁。定子里有三个结构完全相同的绕组,这三个绕组在定子上的位置彼此相隔120℃,三个绕组的始端分别用A、B、C来表示,末端分别用X、Y、Z来表示。当转子匀速转动时,在定子的三个绕组中就产生按正弦规律变化的感应电动势。因为转子产生的磁场是以一定的速度切割三个绕组,所以三个绕组中交变电动势的频率相同。由于三个绕组的结构和匝数相同,所以电动势的最大值相等。但由于三个绕组在空间相互位置相差120℃,它们的电动势的最大值不在同一时间出现,所以这三个绕组中的电动势彼此之间有120℃的位相差,其数学表示为
    eA=Emsinωt
    eB=Emsin(ωt-120°)
    eC=Emsin(ωt-240°)
    电动势变化的曲线如图3-70所示。发电机中的每个绕组称为一相。AX绕组为A相绕组,BY绕组称为B相绕组,CZ绕组称为C相绕组,在电气工程中,通常用黄、绿、红三种颜色分别标出。图3-69中的发电机定子有三个绕组,能产生三个对称的交变电动势,所以称为三相交流发电机。
    【单相交流电】 
    在电路中只具有单一的交流电压,在电路中产生的电流,电压都以一定的频率随时间变化。比如在单个线圈的发电机中(即只有一个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在线圈中只产生一个交变电动势
    e=Emsinωt
    这样的交流电便是单相交流电。
    【三相电源绕组的连接法】 
    对于三相交流发电机所发出的三相电必须采取适当的连接方法才能发挥三相交流电的功效。如果把三相发电机的每一相都用两根导线分别和负载相连,如图3-71所示,则每一相均不与另外两个相发生关系。这样使用的三相电路称为互不联系的三相电路,它总共需要六根导线来输送电能。这与单相制比较,既不节约导线,也没有任何优越之处,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采取这种方法。常用的接法有:(1)星形接法;(2)三角形接法。
    【电源绕组的星形接法】 
    把三相电源三个绕组的末端X、Y、Z连接在一起,成为一公共点O,从始端A、B、C引出三条端线,这种接法称为“星形接法”又称“Y形接法”。如图3-72所示。从每相绕组始端引出的导线叫做“相线”,又称“火线”。图3-72中的O称为“中性点”。从中性点引出的导线称为“中性线”,简称“中线”。这种具有中线的三相供电系统称为“三相四线制”。每相相线与中线间的电压称为“相电压”,其有效值分别用VAO、VBO、VCO)表示。每两根相线之间的电压称为“线电压,其有效值分别用VAB、VBC、VCA表示。相电压的正方向规定为自始端到中性点。线电压的正方向,例如VAB的正方向,规定为自始端A到始端B。如图3-73中的箭头所示。星形接法,相电压和线电压显然是不同的,且各相电压之间的相位不同,故在计算相电压和线电压之间的关系时应用矢量方法计算。例如,线电压VAB应该等于相电压 AO+ OB(由图3-73中可见)。但由于 OB=- BO,故 AB= AO- BO。同理有; BC= BO- CO、 CO- AO。图3-73表示相电压与线电压的矢量图,它表示了相电压和线电压之间方向和数量关系。由该图可以看出
    VAB=2VAOcos30°
    VBC=2VBOcos30°
    VCA=2VCOcos30°
    如果用VL表示线电压,用Vφ表示相电压,则线电压的大小与相电压的关系可写为
    的相电压与线电压不等,因此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时,可以从三相电源获得两种电压。例如,我们所用的市电,其相电压为220伏特,线电压  
    图3-74表示了三相四线制的市电供电情况。
    【电源绕组的三角形接法】 
    将一相绕组的末端与另一相绕组的始端相接,组成一封闭三角形,再由绕组间彼此连接的各点引出三根导线作为连接负载之用。这样的连接法称为“三角形接法”,也称“△接法”。如图3-75所示。由图中可见,在△接法中,端线之间的线电压也就是电源每相绕组的相电压,因此有
    VAB=VAX
    VBC=VBY
    VCA=VCZ
    即
    VL=Vφ
    电源绕组的三角形接法和星形接法不同。在连接负载以前,三角形接法就已经构成了闭合回路。这一闭合回路的阻抗是很小的。所以三角形接法只有在作用于闭合回路的电动势之和为零时才可以。否则,在闭合回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产生,结果将使电源绕组过分发热而烧毁。三角形接法若接线正确,就能保证闭合回路中的电动势之和为零。从图3-76中可以看出,代表A相绕组和B相绕组的电动势之和的矢量 A+ B正巧与代表C相绕组的电动势矢量 C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所以这三个电动势之和应为零。但如果三相中有一相被接反,例如C相反了,则由图3-77可知,这时闭合回路内的总电动势不仅不等于零,而且等于C相电动势的两倍。所以三相电源作三角形接法时,绝不容许接错。星形接法比起三角形接法来具有如下的优点:星形接法时,发电机绕组的电压可以比三角形接法的低,结构上易于绝缘。例如同样输出380伏特的电压,星形接法时,绕组电压是220伏特,三角形接法的绕组电压则为380伏特。再有,采用星形接法时,可引出中性线,构成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对用户可提供两种不同的电压,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但是三角形接法的绕组电流较小,因此绕组的导线可以细一些。这一点是星形接法所不及的。
    【负载的星形接法】 
    三个负载的Za、Zb、Zc的一端连接在一起,成为负载中点O′,并接于三相电源的中线上,三个负载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根端线(相线)A、B、C相接。如图3-78所示的接法就是负载的星形接法。在三相电路中,各相负载的电流称为“相电流”,如图3-78中的Ia、Ib、Ic。相电流正方向的规定与相电压的正方向一致。各端线中的电流称为“线电流”,如图中的IA、IB、IC。线电流的正方向规定为由电源到负载。负载作星形接法时,一条端线连接一个负载,从图3-78可以看出,线电流就是相电流,即
    IA=Ia,IB=Ib,IC=Ic。
    如果用IL表示线电流,Iφ表示相电流,即IL=Iφ,在三相四线制中,忽略输电线阻抗时,负载的线电压就是电源的线电压,并且负载中点O′的电位就是电源中点O的电位。所以每相负载的相电压就等于电源的相电压。由于电源的相电压和线电压是对称的,因此,负载的相电压和线  
    VL=Vφ
    在负载是对称情况下Za=Zb=Zc。由于相电压是对称的,所以各相电流相等,而且是对称的,每一相的电流与对应的相电压之间的相位差都相同。可以证明,此时中性线中的电流为零。既然星形连接对称负载时,中性线上的电流为零,因此,有无中性线都对电路毫无影响,故可将中性线取去。这样就构成“三相三线制”。例如三相电动机就是三相对称负载,因此可用三相三线制星形接法。然而,在负载不对称的情况下,中性线上的电流I0将不等于零,在各相负载的差别不太大时,中性线中的电流比端线电流小得多,所以中性线可以用较细的导线。但此时中性线绝不能取消或让它断开,否则将使各相电压失去平衡,产生严重的后果。日常照明用的单相交流电源,就是三相供电系统中的一相。通常把三相电源的各相按星形连接,分配给用电量大体相等的三组用户。所以每家用户的两根导线中,一根是端线(火线),另一根是从中性线引出的。中性线通常接地,所以又称为地线。由于同一时刻各组用户的用电情况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一般说来三个相的负载是不对称的。如果一旦中性线断开,各相的电压就会偏离其正常值,以致有的用户的电压不足,有的用户的电压过高。由此可见,在负载不对称的情况下,星形接法的中线是不能断开的。保险丝和开关不允许装在中线上,中线需要用较坚韧的铜线做中性线,以免其自行断开而造成事故。
    【负载的三角形接法】 
    图3-79所示为负载三角形接法的连接图。因为每相负载接于两根端线(相线)之间,所以负载的相电压就等于电源的线电压,即
    VL=Vφ
    通常电源的线电压是对称的,不会因负载是否对称而改变,所以三角形连接时,负载不论对称与否,其相电压总是对称的。然而,负载的相电流与线电流却不相等。各负载中相电流的正方向分别规定从A到B、从B到C、从C到A。线电流的正方向仍规定从电源到负载。如图3-79中箭头所示。各负载中相电流的计算方法与单相电路完全相同。如果负载是对称的,则各相电流大小相等,即
    IAB=IBC=ICA
    且各相电流与对应的相电压有相同的相位差φ,所以三个相电流也是对称的,如图3-80所示。在该图中还画出了代表线电流的矢量。对线电流 A来说,由图3-80可知,它应等于相电流 AB和 CA的差(因为 AB= A+ CA)。线电流 B和 C也如此。由图3-80可知线电流的大小与相电流大小的关系为
    由此可见,对称负载作三角形接法时,线电流的大小等于相电流大小的
    【三相电功率】 
    三相交流电的功率等于各相功率之和。在对称负载的情形下,各相的电压均为Uφ、相电流Iφ以及功率因数cosφ都相等。因此三相电路的平均功率可写为
    P=3UφIφcosφ
    种联接方式,平均功率都等于
    但必须注意,计算三相电功率的公式,虽然对星形接法和三角形接法具有同一形式,却并不等于说同一负载在电源的线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由星形接法改为三角形接法时所消耗的功率也相等。
    【感应电动机】 
    又称“异步电动机”,即转子置于旋转磁场中,在旋转磁场的作用下,获得一个转动力矩,因而转子转动。转子是可转动的导体,通常多呈鼠笼状。定子是电动机中不转动的部分,主要任务是产生一个旋转磁场。旋转磁场并不是用机械方法来实现。而是以交流电通于数对电磁铁中,使其磁极性质循环改变,故相当于一个旋转的磁场。这种电动机并不像直流电动机有电刷或集电环,依据所用交流电的种类有单相电动机和三相电动机,单相电动机用在如洗衣机,电风扇等;三相电动机则作为工厂的动力设备。
    【电磁振荡】 
    由电路本身所具有的电场和磁场能量之间交互变化而产生的振荡,称为“电磁振荡”。电磁振荡的过程也是电路中的电流以及电容器极板上的电压,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随时间作周期性往复变化的过程。能产生振荡电流的电路叫做“振荡电路”。最简单的振荡电路是由一个自感线圈和一个电容器串联而组成的回路,简称LC回路。如图3-81所示。即由电感L和电容C组成的振荡回路。振荡回路主要作用是使振荡器产生频率一定的正弦波。把图3-81a中的开关K倒向“1”,电池先向电容C充电,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把K从“1”移到倒向“2”,这时,回路中就发生了电磁变换现象,如图3-81b所示,其过程是先由充了电的电容C向电感L放电,在电容器向电感放电的时间内,原来充在电容器中的电能逐渐变成电感中的磁能。当电容器上的电荷放完时,C两端电压降至零,这时虽然C上不再放电了,但是我们知道通过电感线圈的电流是不能突变的,或者说,流过线圈的电流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因此电流仍按原方向继续流动。维持电流继续流动的是线圈中所贮存的磁场能量。当电流在回路中继续流动时,L就反过来向C充电,于是在电容器两端重新出现电荷,但电容器上的电压极性和原来相反,如图3-81c所示,在L向C反向充电的过程中,L中的电流逐渐减小,C上的电压逐渐增大,线圈的磁能又逐渐变成电容器的电能。当L中的电流减小到零时,线圈周围的磁场消失,磁能全部转变为电能,之后C又向L放电,如图3-81d。与前一过程比较,只是此时电容放电电流的方向相反了,其余过程与前一过程一样,回路中电流如此反复循环的现象,就是回路中产生了的电磁振荡。由此可见振荡实际上是回路中的电磁交替变换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回路把原来的直流电能变换成交流电能,回路两端就有正弦交流电压产生,称为振荡电压,如图3-81所示。LC电路在振荡过程中,如果不再从外界获得能量,就会以一个固有的频率作振荡,该振荡频率称为振荡电路的固有频率;所对应的周期称为固有周期。电路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只和LC回路的电容和电感的大小有关,即
    如果要改变振荡电路的周期和频率,可以通过改变电容和电感的方法来  
    因此前式可写成
    这是一个二阶微分方程,它的解是
    其中T、f、L、C的单位分别是秒、赫兹、亨利、法拉。
    【电磁场】 
    任何随时间而变化的电场,都要在邻近空间激发磁场,因而变化的电场总是和磁场的存在相联系。当电荷发生加速运动时,在其周围除了磁场之外,还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电场。一般说来,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也是时间的函数,因而它所激发的磁场也随时间变化。故充满变化电场的空间,同时也充满变化的磁场。二者互为因果,形成电磁场。这说明,电场与磁场并不是两个可分离的实体,而是由它们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物理实体。所以电与磁的交互作用不能说是分开的过程,仅能说是电磁交互作用的两种形态。在电场和磁场之间存在着最紧密的联系。不仅磁场的任何变化伴随着电场的出现,而且电场的任何变化也伴随着磁场的出现。所以在电磁场内,电场可以不因为电荷而存在,而由于磁场的变化而产生,磁场也可以不是由于电流的存在而存在,而是由于电场变化所产生。因此,交变电磁场可以存在于这样的空间范围内,该处
    即没有电荷,也没有电流,而且也没有任何物体。电场与磁场之间的联系,不仅使电磁场在没有电荷和电流时能够存在,而且使这个场能够在空间传播。交变电场在相邻空间范围内激励起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又在毗邻的空间范围内激励起交变电场,交变的电磁场就是这样在空间传播。交变电磁场可以不通过导体而在空间传播,人们就利用这个特点进行无线电通信。由电流(即一连续运动电荷)产生磁场的事实说明,一个单独运动的电荷必定也能产生磁场。设想一
    在与它相距为r的A点处的磁场为
    B的大小为 
    注意沿电荷运动方向磁场的大小为零,而在垂直于运动且通过电荷的平面上之磁场有一极大值。在A点由电荷q所产生的电场为
    上式就是运动电荷产生的电场与磁场之间的关系式,令
    式中c为光的速度或真空中电磁信号的速度。其值可以近似写成
    c=3.0×108米/秒。
    所以,虽然电荷在静止时只产生电场,但运动的电荷,可以同时产生电场和磁场。二者间的关系为
    故电场及磁场不过是物质基本性质的两种形态。在沿载有电流的导线上,我们测得磁场B,但测不出电场E,这是因为在导体中除掉含有产生磁场的运动电荷外,尚有固定的金属正离子,这些正离子相对于观察者而言均为静止的,故它们并不建立磁场,但却产生电场,此电场与电子所建立的电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净电场为零。然而,当离子沿一直线加速器的轴线运动时,我们得到一磁场及一电场。二者的关系为
    【电磁波】 
    在高频电磁振荡的情况下,部分能量以辐射方式从空间传播出去所形成的电波与磁波的总称叫做“电磁波”。在低频的电振荡中,磁电之间的相互变化比较缓慢,其能量几乎全部反回原电路而没有能量辐射出去。然而,在高频率的电振荡中,磁电互变甚快,能量不可能全部反回原振荡电路,于是电能、磁能随着电场与磁场的周期变化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出去。电磁波为横波。电磁波的磁场、电场及其行进方向三者互相垂直。如图3-83所示。电磁波的传播有沿地面传播的地面波,还有从空中传播的空中波。波长越长的地面波,其衰减也越少。电磁波的波长越长也越容易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中波或短波等空中波则是靠围绕地球的电离层与地面的反复反射而传播(电离层在离地面50~400公里之间)。振幅沿传播方向的垂直方向作周期性交变,其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波本身带动能量,任何位置之能量功率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其速度等于光速(每秒3×1010厘米)。光波就是电磁波,无线电波也有和光波同样的特性,如当它通过不同介质时,也会发生折射、反射、绕射、散射及吸收等等。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距离最近的电场(磁场)强度方向相同和量值最大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电磁波的波长。电磁波的频率γ即电振荡电流的频率,无线电广播中用
    用的波长在10~3000米之间,分长波、中波、中短波、短波等几种。传真(电视)用的波长是3~6米;雷达用的波长更短,3米到几厘米。电磁波有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各种光线和射线,也都是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其中以无线电的波长最长,宇宙射线的波长最短。
    无线电波                                      
    3000米~0.3毫米。
    红外线                                        
    0.3毫米~0.75微米。
    可见光                                        
    0.7微米~0.4微米。
    紫外线                                        
    0.4微米~10毫微米
    X射线                                         
    10毫微米~0.1毫微米
    γ射线                                        
    0.1毫微米~0.001毫微米
    宇宙射线                                       
    小于0.001毫微米
    麦克斯韦于1865年从理论上证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应等于光速。因此他认为光波就是电磁波。1890年经赫兹于火花放电的实验中发现谐振现象后,证实电磁波的存在,并证实无线电波与光波,仅由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其频率的高低,无线电波频率较低。麦克斯韦关于光为的电磁波学说,只是从波动的角度描述了光的波动性,对于波长较长的电磁波,如微波和无线电波等,主要表现为波动性、但对于波长短的光波则在表现出其波动性的同时,也表现出粒子性。20世纪初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了光的粒子性—一光子的概念,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光的波动和粒子二重性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门新的理论——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 Einstein,Albert(1879~1955年)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33年迁居美国。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要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还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他在阐明布朗运动、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和发展量子统计等方面也有很多贡献。爱因斯坦曾访问过中国,正当他在上海时得知,由于他在理论物理和对量子理论方面的贡献而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但由于当时对相对论还有争议,而在授奖时并未提及他这一伟大贡献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但无成效。爱因斯坦的理论,特别是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的理论反映了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倾向。
    【赫兹】 Hertz,Heinrich Rudolph(1857~1894年)德国物理学家,生于汉堡。初习工程,后改物理学。入柏林大学随赫尔姆霍兹研习物理,后为其助手。麦克斯韦在1864年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赫兹在1886年至1888年之间,用振荡的电火花产生高频电磁波,使这种电波在一定距离处不与它相联的导线回路中产生相同的电磁振荡,又证实光波与电磁波相同。因此发现电磁波,从而证实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并开创了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途径。自1889年起赫兹在波昂大学任物理学教授,1894年元旦因患毒血证病逝波昂,年仅三十七岁。人们为纪念赫兹在电磁波方面的成就,用其名作为频率之单位。称之为赫兹常用英文字母Hz表示,简称为赫。
    【赫兹振荡器】 
    赫兹振荡器如图3-84中左端所示,变压器T使金属板C与C′充电,这对金属板经由空隙P放电,空隙便成为偶极振荡器。电磁波沿PX方向传播,电场矢量将平行于Y轴,磁场矢量则平行Z轴。为了接收电磁波,赫兹利用一短导线,作成圆形,并留一小空隙;此项设计称为共振器。用在这类实验上的共振器直径必须比波长小,若放置一共振器,使其面与波的磁场垂直,变化的磁场在共振器中感应一电动势,结果在共振器空隙间产生火花。如果共振器之平面平行于磁场,则不能感应电动势,因此在空隙中无火花。欲产生电磁驻波,赫兹置一反射面(由良导体制成)于Q,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共振器位于磁场之节点上时,无论其方向如何,将表现有无感应电动势(或火花)。然而在磁场的反节点上,当共振器垂直磁场时火花最大。沿直线PQ移动共振器,赫兹发现节点与反节点之位置及磁场方向。借量度两相邻节点间距离,赫兹能计算波长λ,因已知振荡器之频率,利用方程式c=λγ,能计算出电磁波之速度。由此方法,赫兹为电磁波传播速度求得第一个实验值。
    【赫兹实验】 
    赫兹在柏林大学随赫尔姆霍兹学物理时,受赫尔姆霍兹之鼓励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当时德国物理界深信韦伯的电力与磁力可瞬时传送的理论。因此赫兹就决定以实验来证实韦伯与麦克斯韦理论谁的正确。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赫兹根据电容器经由电火花隙会产生振荡原理,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见图3-85。赫兹将一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二铜棒上。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中断时,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瞬间后,电荷便经由电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频率高达数百万周。由麦克斯韦理论,此火花应产生电磁波,于是赫兹设计了一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此电磁波。他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确有小火花产生。赫兹在暗室远端的墙壁上覆有可反射电波的锌板,入射波与反射波重迭应产生驻波,他也以检波器在距振荡器不同距离处侦测加以证实。赫兹先求出振荡器的频率,又以检波器量得驻波的波长,二者乘积即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正如麦克斯韦预测的一样,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1888年,赫兹的实验成功了,而麦克斯韦理论也因此获得了无上的光彩。赫兹在实验时曾指出,电磁波可以被反射、折射和如同可见光、热波一样的被偏振。由他的振荡器所发出的电磁波是平面偏振波,其电场平行于振荡器的导线,而磁场垂直于电场,且两者均垂直传播方向。1889年在一次著名的演说中,赫兹明确的指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第一次以电磁波传递讯息是1896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开始的。1901年,马可尼又成功的将讯号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20世纪无线电通讯更有了异常惊人的发展。赫兹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途径。
    【无线电波的传播】 
    由于频率不同,无线电波(电磁波)从发射天线向外发射的途径,最重要的有地波或地面波、地面反射波、直线波或视线波。地波只能传播较短的距离,而不能传送很远。如果需要接收地波,只能接收从近距离处发射来的无线电波。而发射角度较大的部分天波,都消失在较外层的天空;部分发射角度较小的电波,受带电荷的电离层的反射,返回到地面而被接收。
    【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即赫兹波)。赫兹波除微波波段兼用厘米表示它的波长外,一般均用频率代替波长,其单位为赫(Hz)。频率范围约在30千赫(kHz)~30000兆赫(MHz)之间。其波长范围在10-3~104米之间。当赫兹发现电磁波以后,首先被用于无线电信之传递试验。最早的无线电讯,借控制火花放电时间,构成电码讯号。火花放电是一种波长很短的减幅波,它的振幅衰减极快,且干扰极大,故不能用它做长距离通信。后经改良用电弧放电以获得长波的等幅波,使通信距离稍增,但其副波干扰仍不能免,且能量较小不能作远距离通信。后来俄国人波波夫与意大利业余无线电家马可尼同时独立地发明天地线制,马可尼且于天线中加接调谐电路,试验越过大西洋电码通信获得成功,至此无线电通信开始进入实用阶段。由于弧光电波的影响,误认为波长越长,电力越大,通信距离越远;事实上在短波通信特性未发现以前,确实如此。欧洲各国甚至竟用波长10000米以上,耗费巨资建设电台,并用频率很低的交流发电机供应电磁波能直接发射。长波无线电之传递,以地波为主。其折射率在海面与平原之吸收率均较小。在传播途中的衰减大致与距离成正比,因受气候影响甚微,在有效距离内通信可靠,故迄今仍在使用中,不过波长已减至1000米左右。长波无线电特别适宜于极地通信及海上导航,因短波无线电在极地失去电离层反射作用,无法达成远距离通信。长波通信须高大之天线。自超短波及微波通信实现后,已可利用轻便之转继站构成通信网,故长波通信已在淘汰。中波波段为标准广播波段,其波长自200~545米。适用于国内及邻接地区间作广播之用。国土广大之国家均规定其最大电力及广播服务区。最大电力以天线发射之电场强度为标准。中波广播波段自540~1650千赫(kHz)。中波广播也可用于空中导航。短波通信之特点是:即使是不太强的无线电波也通跨越大洋,而完成极远距离通信。短波无线电讯,由于频率较高,其电磁波由天线发出后,因地球表面矿物质之吸收率甚高,故不论发射电力多大,不出百里以内,其沿地面进行的电磁波即被吸收以及,其衰减率以对数率随距离而加快。但在数百里以外的地区,因向空发射之天波受高空电离层的反射而再度出现。这种高空反射波的反射体是天空中大气因受紫外线辐射所形成的离子化气体层。围绕地球的这一层离子化气体称之为“电离层”。无线电波也和光波一样有四种特性:它能被物体吸收、反射、散射及折射。当电磁波前进时,遇金属物,则有一部分被吸收,有一部分即反射,且金属物与电子线波在不垂直又不平行之方向者,电磁波就发生散射。当电磁波经过不同的介质时,将发生折射的现象。
    【无线电通信】 
    在电子学方向,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广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的无线电通信及广播系统,依照无线电报的电码,发射出周期性的断续无线电波(等幅波),此种系统称为无线电报。发出经语言或音乐的调变后的无线电波,这种系统称为无线电话。无线电系统所必须的最基本的元件有:(1)产生无线电频率段的电波(即射频电波)发射机。(2)控制射频电波的电键,使所发射出的电波随所需传递的信息变化。(3)发射天线将电波送至天空。(4)接收天线接收电波。(5)无线电接收机,用来选择及放大发射机所发来的信号,并将射频信号予以检波。(6)扬声器或耳机将已经检波的电波变为声波,如此可得到所得的信息。
    【无线电发射机】 
    无线电发射机可产生一定频率的射频能量,然后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为使发射机所发射的电波能为人所用,需将信息附于此发射电波上。在无线电报方向,发射机送出等幅波,同时依照无线电码使等幅电波时断时续,如此将所欲传出的信息加在所发射出的射频电波上。无线电话发射机是借调频或调幅方式,将所欲送出的语言或音乐信号,加在发射机所发出的载波上。无线电发射机的种类很多,按信号的特性的不同,可分为无线电报发射机、无线电话发射机、无线电广播发射机、电视广播发射机等。
    【无线电广播】 
    发出的无线电波能携带语言或音乐等声音讯号为广大听众服务,叫无线电广播。在无线电播音时。无线电广播电台,利用一种无阻滞的电波作为载波,并使播音管栅极电路中的线圈,与播音电路的线圈耦合。因此,语言音乐就被携带于载波上。利用所谓栅极转调的声波外差法,可将载波变成不等幅且随声波变化的电波。即好像在高频上驮着音频信号。收音机将此种电波接收并放大后,再加以检波。使之收到所需要的音频信号。然后输入到扩音器(或耳机)变成声音。
    【电视】 
    电视是将分成无数因素的一系列静止图像,连续传送出。由于人类的视觉暂留功能,使连续出现的系列静止图像呈现景物移动的感觉。电视摄影机,在外观上和电影摄影机一样,可是内部却大不相同。电视摄影机里不是用电影底片而是录像带记录影像的动作。它主要是利用一种特殊的真空管(摄像管)。把被拍摄的像投影到管内的幕或像屏上。屏上覆有异常灵敏的感光层;它是由几十万个叫做“象素”的小点组成,就像眼睛中的视网膜是由无数个视神经细胞组成一样。为了把投影到感光屏上的影像变成电讯号并被传送出去,在摄像管内有一电子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地扫过。这些象素,当电子束扫过某一点时,这点就能把它感受光的强弱,变成不同强弱的电讯号。在我国的电视系统中,最普通的电视画面是由600多行,每行又有800多个小点组成的。在播送电视时,每秒钟要播出25幅画面。可见图象所产生的电讯号的变化是极为迅速的。电讯号的强弱又对传送讯号的无线电波进行调制。调制好的无线电载波,就从电视发射天线发射出去。当你打开电视机,选送这些调好的电波时,就是利用这些电波来控制显像管里的电子束。显像管荧光屏内层的表面上,涂有一层荧光物质的膜。电子束扫过这层荧光膜时,电子束在每秒钟内多次自上而下地扫过荧光屏的每一部分。由电波携带的电视图象讯号控制着扫描电子束的强弱。强弱变化着的电子束打到荧光屏上,产生亮暗不同的光点,从而扫出各种图象。所以屏面上的画景,就和若干里外摄像机所拍摄的画景完全一致。电视的发声和收音机的原理是相同的。
    【调制】 
    把一种波动变化特征加载到另一个波上,此种过程或所产生的结果称为调制。受调制的波称为载波,调制之波称为调制波。一般地说,就是高频振荡的某种性质随着某一低频信号的变化而变。这些变化的最简单情况,是高频振荡的幅度不为定值,而随作用于它的低频振荡而变化,这种情况叫做“调幅”,以区别于使频率发生变化的调制,即所谓“调频”或使相位发生变化的调制称之为“调相”。调制的用途,是借助于高频振荡以将某种信号发送出去。低频调制振荡相当于某种信号(如电报信号或某些声音),所以已调制的振荡便携带着这些信号传播出去。利用复原过程(检波),这些信号就可以从高频已调振荡中分离出来。调制由专门的调制装置或调制器来实现,在无线电广播中,一般是应用调幅制,但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也建立了调频制的广播。电视广播则是利用调频。振荡的幅度变化越大,则调制度越大。调制度m通常用百分率
    来度量,且式中的I1和I2分别表示振荡的最大幅度和最小幅度。
    【调制器】 
    对振荡进行调制的设备。调制器的作用原理随着所用调制的型式而不同。如果是调幅,调制器应当随着调制电压的变化而改变高频振荡的幅度。为了这个目的,通常应用单独的电子管。电子管的工作,犹如一个高频振荡的放大器,不过它所给出的放大是随管子上所接调制电压的作用而变化。由于这样,经过电子管以后的振荡便是已经调幅的振荡。在三极电子管里,调制电压或是加到栅极(栅极调制),或是加到屏极(屏极调制)。在多极电子管里,调制电压常常是加在电子管的其他电极上。如果是调频,调制器应按调制电压的变化而改变高频振荡的频率。为了这个目的,通常都是应用所谓电抗管。该管是一个电抗,在调制电压的作用下,这个电抗的大小将发生变化。这个电子管接在被调振荡器的振荡回路中,当它本身的电抗发生变化时,就会使被调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发生变化,同时也就使发射机所发射的振荡频率发生变化。有时也采用一些别的比较复杂的调制设备来进行调频。
    【调幅】 
    调幅是借声频信号或视频信号的强度(大小)变化迫使射频载波的振幅随之变化。由单一声频电波所形成的振幅调制,如图3-86所示。假设图3-86a为1兆赫的载波,图3-86b为1千赫的单音。如果将载波及单音的声频电波同时加在一个电阻上,其合成的波形则如图3-86c所示,此时载波的振幅完全没有改变,只是其每周电波之瞬间极性有连续的改变而已,显然,这不是振幅调制,一无线电收音机无法判定这种信号的瞬时极性,所以也无法播出声音信号来。图3-86a是所要调幅的信号的载波,此种已调幅的载波是将载波与声频电波同时加在一电路上,但电路的电流与所加的电压不是正比关系,也就是此电路是非线性的,不能用欧姆定律来解释。为了达到调幅的目的必须利用非直线型电路。当电子管作用于特性电线的非直线部分时,电子管可说是一个理想的调制器。功率放大器的失真,是由非直线的电子管特性曲线所引起的。在某种意义上看,也可将振幅调制当作振幅失真来看,所以造成失真或调制,必须要一个非直线型电路。当电子管作用于特性曲线的非直线部分时,电子管可说是一个理想的调幅器。图3-86d是仅由两个额外频率的电波所形成的调幅载波,一个是1001千赫,也就是等于载波频率1000千赫与声频电波频率1千赫的和;另一个是999千赫,也就是载波频率1000千赫与声频电波频率1千赫的差,1001千赫的频率,称为高旁频率,999千赫的频率被称为低旁频率。在无线电波广播方面,调制载波的声频电波频率范围可达10 000赫(10千赫),每一声频电波频率都能产生一个高旁频率及一个低旁频率,因此各声频频率所产生的总高旁频率与总低旁频率,就形成两个频带,一为高旁频带的最高频达1010千赫(对10千赫声频电波而言,低旁频带的最低频率达990千赫。因此借1000千赫载波以传送声频频率达10千赫范围内的电波时,发射频道这频带宽度必须有20千赫(从990~1010千赫),这不只对声频电波而言,就是对视频电波的传送,也是如此,就一般频道的总频带宽度言,也都是所需传送信息电波频率宽度的二倍。由此可知发射机及接收机的调谐放大器,不只通过射频载波一个频率,必须能通过整个频带宽度方可。为了能从已调幅的载波获得信息,所有的发射机及接收机电路,必须能通过具有高旁频带及低旁频带的全部频带。调谐电路必须具有选择能力,使所需的频带通过,并排斥不需要的频带。只讨论一些对载波振幅变化的原理还是不够。调制的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正是调制程度决定被传送的信号的强度及特性。图3-87是各种不同程度的调幅载波。图3-87a是声频调制信号电波。图b是未被调幅的载波。调制深度很低的已调载波则示于图3-87c,已调载波的振幅大小变化,完全随声频调制信号的变化而改变。但其振幅变化的程度较小。接收机的检波器之输出,只对载波的振幅变化有相应变化,而对载波的绝对大小无关。已调制载波的调幅程度很小时,声频信号将不会太大,并且此信号可能会被较强的杂波所湮没。如果调制深度大,声频信号一定非常强而又清晰。图3-87d的射频载波,已经被调制到最大的可能程度,振幅的最大值,是原来未经调制前载波振幅值的二倍,称为百分之百的调幅。如果调幅信号(即声频信号)电波的振幅再增大的话,所接收的信号电波,将产生失真的现象。
    【调频】 
    频率调制是借改变载波的频率变化而成,载波的振幅保持恒定,因此在接收后,已调载波振幅的变化,根本不必再出现于声频电波中,所以电杂波引起的振幅变化,完全没有作用。这也表示不受杂波影响的频率调制信号杂波比值,比振幅调变小得多,因此频率调制发射机的功率虽低,也可以得到相同音质的接收。再者,因为频率调制载波的频道,包括所传送20~15 000赫的整个声频频带,所以频率调变具有高度传真性。频率调制所需频道的频带宽,比振幅射频调制大。在发展频率调制的同时,很宽的特高频率的频带从(30~300兆赫)内的信息传送,已经可得到了。频率调制广播所规定的总频带为88~108兆赫(即总频带宽为20 000千赫),每一广播电台所允许频道的频带宽为200千赫;这表示在同一地区,可以同时有100家电台存在。调频也有它的缺点,如要达到调频的作用,发射机的载波频率必须要在一较宽的频率波段内偏移。虽然优良调频广播,并不需要发射机的频率偏移达最高允许限度(指定中心频率上下各75 000赫),但高传真度性能的调频广播电台差不多都能接近这个限度。这样宽的频率范围在通用无线电广播波段是无法容纳的,故通用调频发送指定于88~108兆赫之间。在这频率波段中,调频遭遇到和电视观众所习知的同样缺陷,这便是调频的接收主要只限于离发射天线视线距离内,边远区的接收效果,在每天内的变化极大。调频的另一缺点是每一发射机需要一较宽的频率波段,在波段重叠的情形下便只能收到最强的发射机。这样便需要把全国各地发射机的工作频率,仔细地加以分配,以避免任何可能的重叠。
    【谐振电路】 
    由于天线线圈中有各种广播电台的射频波通过,所以必须选择所希望要的频率,这种功能叫谐振,具有这种作用的电路叫谐振电路。这种电路是由线圈与电容器构成。当有高频电流经过天线时,因电磁感应而在谐振线圈中也有高频电流通过。这时,在天线与地线电路中,虽有各种频流振荡电流通过,可是,在谐振电路中,由于线圈与电容器的作用,只有某一种固定频率的振荡电流通过特别多,这种现象叫电振荡。某一特定线圈和特定电容器仅能谐振一个频率,改变调谐电路中的电感和电容值均可改变谐振频率。了解此特性,就容易明白谐振电路如何选择电台。事实上没有一个调谐系统是完美的,和谐振频率很接近的信号也将进入收音机,到达扬声器。不过收音机调谐的频率信号,其声音略比其他频率为强。在射频放大器的选择性,是由它的调谐电路决定的,调谐电路中线圈的电阻越是比它的电抗低,则选择性越高,线圈的选择性通常以Q来表示称之为品质因数,它等于线圈的电抗除以电阻。谐振回路一般作为收音机的输入回路。
    【检波】 
    将接收电路中之高频交变电流整流,便成为单向之脉动直流,以引起膜片振动。这种把无线电波讯号变成声音信号的手段,称为检波。凡具备单向传导或一方向导电优于另一方向的工具,都可以提任检波工作。解调制或检波的程序正与调制的程序相反,检波就是将在已调制载波所含的信号分出。关于对已调频载波的检波比较复杂,通常先使已调频载波成为等幅已调频载波,以减低杂波,后将已调载波的频率变化,转变成声频信号波幅变化。通常接收电波听筒膜片具有惯性,不能随振动电流之频率而振动(即使随之振动也超出听力范围而无法觉察);故需另置检波器于谐振电路中,以使调幅波变为单向脉动电流通入收话器中,再由此变为声波传入人耳。最常用的检波器有晶体检波器,二级管检波器和真空管检波器等等。
    【传真】 
    利用电线或通过无线电发送不动图象(信件、图片、照片、报纸等)。传真的原理与电视相似,不过因为不动图像的发送可以延续足够长的时间,所以图像的分解速度及信号的发送速度都不要求很快。这种对图象的复合与分解,都可以采用机械装置;对于发送,可以采用相当窄的频带,也就是可以利用普通的通信线路,例如利用电话线路就可以传真。宇航中拍摄的照相,都是采用电视的传真照相,这些照片是利用电波传送回来的“传真照片”。传真的照片是把传送的照片改为电讯信号播放,由受信的接收站收取这些“电讯信号”,再改成照片,同时也可收取世界各地的传真广播,遇有重大新闻时,可以收取照片,再行转印成的新闻照片分发,这种照片的价值及其功用是很高的。它的传送方法如图3-88所示。发放照片传真的地方,是先把照片卷在一个圆形筒上,这个圆筒以一定的速度旋转,在旋转的画面上,依靠一个很细小的光点,以扫描的方式扫过整个画面。照片的影像可以看做是由无数个深浅不同的小点组成,所以当扫描的光点扫到照射照片上的某个小点时,小点较浅的地方反射强,而在较暗地方反射弱。其光线反射的亮度不同,便由光电管(把光线变成电信号的电子管)反射光的强弱转变为电流的变化。于是,照片的图象被转变为电讯号。电讯信号再通过发信机将电波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受信一方的设备,恰好和发信地相反,把电流的变化改做强弱的光线,就可以在感光胶片上得到画片的底片,所以,受信的一方也要有如发信地方的那样圆筒,用同样速度旋转;在圆筒上套上感光片,为防止其他光线的干扰,圆筒必须装在暗箱里。受信的接收机收到发来的电信时,把强弱不同的电信号变为扫描光点的强弱变化,光点扫到感光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曝光效果,从而得到从远方传送来的传真照片。
    【雷达】 
    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技术进行侦察和测距的设备。它可以发现目标,并可决定其存在的距离及方向。雷达将无线电波送出,然后经远距离目标物的反射,而将此能量送回雷达的记发机。记发机与目标物间的距离,可由无线电波传雷达的目标物,再由目标物回到雷达所需的时间计算出。雷达的基本原理与无线电通讯系统的原理同时被人所发现,赫兹与马可尼两人都曾用超短波试验其反射情形,这也就是所谓雷达回波。赫兹用金属平面及曲面证明,电波的反射完全合乎光的反射定律。同时赫兹度量脉冲的波长及频率,并已计算其速度也发现与光相同,这也就是所谓的电磁辐射。雷达送出短暂的电波讯号的程序,称为脉冲程序。雷达的基本作用原理有些相似于声波的回声。唯一与声波测量距离的不同点,在于雷达系统具有一指示器,指示器中包含有一个与电视收像管相同的观察管。此管可将雷达所发出的脉冲及回波,同时显示于其标有距离的基线上。还有其他指示器,使雷达借天线所搜索的资料,制成一个图,从图上立即可以定出目标物的区域距离及方向。因为雷达的作用完全是借电波的反射原理而成,所以必须用频率在1000兆赫到10 000兆赫的类光微波方行。雷达所发射的电波可借抛物面形的反射器,使其成为极度聚焦的波束,这就像探照灯所射出的光束一样。此波束借旋转天线及抛物体形反射器的精密控制,有系统地对空间进行搜索。当波束从目标物反回来时,天线所指的方向,就表示目标物对天线的水平方位角。以角度为单位所表示的水平方位角,通常都显示于指示器上。为了决定目标物与雷达间的距离,雷达的发射脉冲距接收到回小的时间,必须精确测定。因为雷达电波在空中以每秒约30万公里的光速进行,因此在每微秒的时间内,电波行进约为300米。由于雷达脉冲必须从雷达行至目标物,再由目标物回到雷达,但目标物距雷达的距离,为雷达脉冲总行程的一半。约为每微秒150米。此时间可利用电子束在阴极射线管的屏幕上,以直线扫描指示出。借电子束,以已知变动率(如以每微秒0.01米)作水平偏向,因此电子束打在萤光屏上所留的痕迹,就形成一个时间标度,或直接用尺,来表示。如雷达天线送出一个1微秒长的脉冲,同时指示器的阴极射线管电子束在屏幕上,以每100微秒0.0254米的变动率开始扫描。再假设雷达脉冲在30000米的距离从一飞机反射回到线。当1微秒长的脉冲离开天线的同时,在雷达指示器的左侧也显示出一个0.025厘米长的主脉冲(发射脉冲)。由天线发射的脉冲,到飞机进行了30000米的距离,需时100微秒,然后反回天线也需100微秒。结果微弱的脉冲回波也显示于指示器上,其与主脉冲之间有5厘米的距离,或指示为200微秒。由于脉冲本身有1微秒的长度,所以量度距离时,必须量度两脉冲的前缘间距离。由于回波信号太弱,所以一个单一回波信号显示于指示器,很难被发现。因此回波信号,必须于每秒内,在指示器上重复显示数次,显示的方法是借电子束随天线扫描的速率(通常天线以每分钟15到20转转动)在指示器上扫描而得。雷达无论在平时及战时,都已被广泛的应用。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使用雷达的目的,只是为了预知敌机的接近。用于预警网的预警雷达,预警雷达天线都是极大的转动抛物面形反射天线,或静止双极矩阵天线。战时雷达的应用很快就被扩展到地面拦截控制,以及高射炮和探照灯的方向控制等。这些所谓的射击控制雷达不仅能察知敌机的所在,并能自动决定高射炮的发射方向及使其发射。由于雷达可度量其与目标物间的距离,当然也可以从飞机上测量距地面的垂直高度。常用的各种脉冲式雷达就可度量一架飞机的高度,供飞行员飞行的参考。然而对很低的高度(低于1000米),因距离太近,脉冲式雷达的回波有与其发射出的主脉冲合并的趋势。因此大多数雷达测高仪都不用脉冲输出,而用等幅调频电波。雷达测高仪的发射天线,送出一垂直无线电波束,此电波的频率连续不断的变化。当信号离开发射天线的瞬间,其信号的频率为某一频率。然后当信号由地反射回到测高仪的接收天线后,因接收机内有一相位鉴别器(或简称为鉴相器),鉴相器可将接收到的回波,与正在发射出的信号频率(或相角)作一比较。因为当回波回到接收天线,已经过了一段时间,当然此时发射天线所发信号的频率,也已改变。利用已知每秒周数的频率偏差,就可决定出电波由发射天线到地,在回到接收天线的时间,因此可计算出飞机距地的高度。关于电波往来所需的时间与相应的高度,事先已经算出,并直接标示在指示器上,所以可以直接从指示器上读出飞机的高度数值。除此之外,雷达还可以用在飞机和船舶的导航,作为某一城市、机场,高山或某一特定点的辨别符号用的雷达指标,都已事先标示于航行图上。
    【通讯卫星】 
    火箭、飞弹、太空航具,或其他人造物体被置入绕地球公转之轨道上者,均称为人造卫星。而作为通讯用的卫星则称为“通讯卫星”。通讯卫星有两种,被动的和自动的。被动的通讯卫星仅仅是一具反射器。播送站向那卫星发射讯号,这讯号被传送到地面上另一个遥远的接收站。自动的通讯卫星接收讯号后,把它加强,再把它发送出去。它们包含有接收、加强和播送的设备,以特殊的电池或太阳能电池作动力。为了把通讯微波信号,传送得更远,经常采用同步通讯卫星。所谓同步卫星,是指卫星经发射后,它与地球某点的相关位置不变,实际上这些卫星并非在那里静止不动,因为要达到同步的目的,卫星必然要以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的速度围绕地球转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卫星绕地球的周期因其平均轨道高度增加而增长。故在某一定高度时可期望致使卫星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如此则卫星与地球某点之相关位置可以不变,这个高度大约是35783公里。此种高度的卫星称为同步卫星。严格说来,仅是高度这一要求还不够,而必须又是在赤道面中圆形轨道上的卫星才真正能与地球某点相关位置不变。需要正圆形轨道是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而来,此定律说明卫星在椭圆轨道上时其速度永远在改变,在最低点时为最高速,最高点时为最低速,故在椭圆轨道上的同步卫星,因为速率不定的结果,对地球上某点时而偏东时而偏西。卫星在赤道面轨道运行时称之为赤道轨道,如果轨道平面与赤道面成一个角度时,这个同步卫星称之为倾斜同步卫星,这时卫星对地球上某一点来说会时而偏北时而偏南。以这样的同步卫星作为通讯用的卫星就称之为“同步通讯卫星”由于这种卫星和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处于同步,如果在赤道上空36000公里以外的高处,设置三颗同步卫星,就可以把微波信号传到全世界的任何地区。
    【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包括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两大类,都具有度量和计算的简单观念。然而通常所指的计算机,都指数字计算机而言。实际上,每架大型的数字计算机,包括有成千个恒温器,求积计和小型模拟计算机,这些仪器都是以度量他量,来计算某量的。电子计算机的构造极为复杂,通常可分为输入、输出、记忆、计算及控制五大部分。又记忆、计算及控制三大部分称之为“中央处理机”。图3-89为其方框图。电子计算机的计算,是有一定的法则。通常它在作计算或逻辑运算时,已有一部分的法则储存于电子计算机中,其余的法则如数目字或指令,则由外界输入。因此,电子计算机在作运算时,必须将许多输入资料事先存储于记忆单位,然后再根据需要,依次自储存单位取出,进行计算。如图3-89记忆单位与计算单位是相互沟通的,记忆单位所存储的资料,送入计算单位中,经过运算后的结果,再送回记忆单位储存。此外,指令执行的先后次序,必须根据需要而且有一定的规则,因此电子计算机除了以上两单位外,必须有一控制单位,来执行所需要的指令。经由计算的结果,并不能永远储存于记忆单位,必须取出,而用数目字或字母表达于报表或卡片上。电子计算机的功能,除了可以预测变幻无常的气象、进行医疗诊断,帮助引导人们到月球去,加强各大城市之间的通讯等。电子计算机还有绘制建筑图样和商业图表的能力,并被用来绘制各种美术图案。现在电子计算机已成为现代化办公室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发达的国家电子计算机已是入家庭和生活中。
    【电子显微镜】 
    是一种电子仪器设备,可用来详细研究电子发射体表面电子的放射情形。其放大倍数和分辨率都比光学显微镜高得多。因为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有限,无法观测到微小物体。以电子束来代替可见光束,观察物体时,分辨率就没有波长要在可见光谱之内的限制,不过电子透镜无法作得像光学透镜那样完美。因此理论上,电子显微镜所具有的分辨率并不可靠。目前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达10-7厘米(约为原子直径的两倍)。通常电子显微镜的放大率是200~200 000倍,再经照相放大可达1000 000倍。电子显微镜有两大类:(1)发射型。(2)电磁、静电扫描型。前者用于研究电子放射现象;后者用以增加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应用范围。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洛意指出电子和其他的粒子也都具有和光类似的波动性质。他还求出了计算它们波长的公式。
    式中m是粒子的质量而v是它的速度,h是普朗克常数。此公式发明的年代较早,后来由美国科学家德维生及革末用实验证明其正确性。既然正确,也就告诉人们:虽然电子是一种可称重量,可数数目,可以被电子枪发射的粒子,但它同时又是一种波。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使电子运动的速度十分巨大的话,它就可以明显地显示出波长极短的波动性。如果在光学显微镜中被观察物的大小比光波波长还小的话,人们就不能分辨出来。在实用上通常取波长λ的三分之一作为限度,光波波长约在6×10-5厘米左右,它的三分之一就是2×10-5厘米了。然而,有很多科学家急待观察的微小东西如病毒体、胶体粒子及结晶结构的大小都在这限度以下,既然如此,如果我们把一颗运动中的电子加速,使它产生巨大的速度,从而有极短的波长,则利用此原理制成的电子显微镜就能观察到极微小的物体了。把电子加速的办法是在真空中加上若干万伏的高电压,电子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射出,其波长可能会达到4×10-10厘米这样短的长度,也就是说:电子显微镜
    是理论上的结果,在实际上由于仪器等等原因,不可能达到这样理想的地步。但无论如何,电子显微镜已可以放大五万倍以上;而有些精良到可将物体放大十万倍。电子显微镜中有一个电子枪,电子在枪集束射出,正像光学显微镜中利用光学透镜的成像作用得到显微的放大像一样,在电子显微镜中用磁透镜,使电子束会聚成像。我们把一片待观察的物体,例如一片很薄的晶体,放在电子显微镜中,电子束会就射向这片物体上,在一块荧光幕上就会得到一个放大的影像。如果在电子显微镜中用感光的底片代替荧幕的话就可以得到一张微观世界的珍贵图片。而一些特别好的电子显微镜,甚至可以观察到一些巨分子的结构!这些图片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十分重大。当然,在电子显微镜中不会这样简单,它要涉及电子射线通过物体产生不同的散射而造成明暗不同的影响。最近,有些电子显微镜是利用电子束的反射来观察较厚的物体例如病菌、病毒及其他极微小物体的巨分子组织。而最新的显微镜用的却不是电子显微镜,而是离子显微镜借以达到更短的波长,米勒曾经利用氦的离子显微镜成功地拍摄到金属表面的单独分子运动!这种离子显微镜可以分辨原子之间相隔百万分之二十七厘米的空隙,它是目前显微镜中最好的一种。
    【光学】 
    物理学的一个部门。光学的任务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辐射、传播和接收的规律;光和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光的机械作用和光的热、电、化学、生理效应等)以及光学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17世纪末,牛顿倡立“光的微粒说”。当时,他用微粒说解释观察到的许多光学现象,如光的直线性传播,反射与折射等,后经证明微粒说并不正确。1678年惠更斯创建了“光的波动说”。波动说历时一世纪以上,都不被人们所重视,完全是人们受了牛顿在学术上威望的影响所致。当时的波动说,只知道光线会在遇到棱角之处发生弯曲,衍射作用的发现尚在其后。1801年杨格就光的另一现象(干涉)作实验(详见词条:杨氏干涉实验)。他让光源S的光照亮一个狭长的缝隙S1,这个狭缝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细长的光源,从这个光源射出的光线再通过一双狭缝以后,就在双缝后面的屏幕上形成一连串明暗交替的光带,他解释说光线通过双缝以后,在每个缝上形成一新的光源。由这两个新光源发出的光波在抵达屏幕时,若二光波波动的位相相同时,则互相叠加而出现增强的明线光带,若位相相反,则相互抵消表现为暗带。杨格的实验说明了惠更斯的波动说,也确定了惠更斯的波动说。同样地,19世纪有关光线绕射现象之发现,又支持了波动说的真实性。绕射现象只能借波动说来作满意的说明,而不可能用微粒说解释。20世纪初,又发现光线在投到某些金属表面时,会使金属表面释放电子,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并发现光电子的发射率,与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线强度成正比。但是如果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金属表面时,照射光的波长增加到一定限度时,既使照射光的强度再强也无法从金属表面释放出电子。这是无法用波动说解释的,因为根据波动说,在光波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随着光波而振荡,电子振荡的振幅也随着光波振幅的增强而加大,或者说振荡电子的能量与光波的振幅成正比。光越强振幅也越大,只要有足够强的光,就可以使电子的振幅加大到足以摆脱金属原子的束缚而释放出来,因此光电子的释放不应与光的波长有关。但实验结果却违反这种波动说的解释。爱因斯坦通过光电效应建立了他的光子学说,他认为光波的能量应该是“量子化”的。辐射能量是由许许多多分立能量元组成,这种能量元称之为“光子”。光子的能量决定于方程
    E=hν
    式中E=光子的能量,单位焦耳
    h=普朗光常数,等于6.624×10-34焦耳·秒
    ν=频率。即每秒振动数。ν=c/λ,c为光线的速度,λ为光的波长。现代的观念,则认为光具有微粒与波动的双重性格,这就是“量子力学”的基础。在研究和应用光的知识时,常把它分为“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两部分。适应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实际需要,还建立了不同的分支。如光谱学,发光学、光度学,分子光学、晶体光学,大气光学、生理光学和主要研究光学仪器设计和光学技术的应用光学等等。
    【光】 
    严格地说,光是人类眼睛所能观察到的一种辐射。由实验证明光就是电磁辐射,这部分电磁波的波长范围约在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间。波长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称“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摄影方法去量度和探测这种发光物体的存在。所以在光学中光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红外线和紫外线领域,甚至X射线均被认为是光,而可见光的光谱只是电磁光谱中的一部分。
    【光源】 
    物理学上指能发出一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包括可见光与紫外线、红外线和X光线等不可见光)的物体。通常指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体。凡物体自身能发光者,称做光源,又称发光体,如太阳、恒星、灯以及燃烧着的物质等都是。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依靠它们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射物体不能称为光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可见光的光源,可见光以及不可见光的光源还被广泛地应用到工农业,医学和国防现代化等方面。光源主要可分为:热辐射光源,例如太阳、白炽灯、炭精灯等;气体放电光源,例如,水银灯、荧光灯等。激光器是一种新型光源,具有发射方向集中、亮度高,相干性优越和单色性好的特点。
    【几何光学】 
    光学中以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及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为基础的学科。它研究一般光学仪器(如透镜、棱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的成像与消除像差的问题,以及专用光学仪器(如摄谱仪、测距仪等)的设计原理。严格说来,光的传播是一种波动现象,因而只有在仪器的尺度远大于所用的光的波长时,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才足够精确。由于几何光学在处理成像问题上比较简单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足够精确,所以它是设计光学仪器的基础。
    【物理光学】 
    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物理光学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出发,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一定成功。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
    【光线】 
    光源发出之光,通过均匀的介质时,恒依直线进行,叫做光的直进。此依直线前进之光,代表其前进方向的直线,称之为“光线”。光线在几何光学作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光的直线传播,反射与折射以及研究透镜成像中,都是必不可少且要反复用到的基本手段。应注意的是,光线不是实际存在的实物,而是在研究光的行进过程中细窄光束的抽象。正像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时,用质点作为物体的抽像类似。
    【日蚀】 
    指地球进入月球的本影中,太阳被遮蔽的情形。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便会发生。月球每月都会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不过日食并不能每月看到,这是因为白道(月球的轨道)平面对地球轨道有5°的倾角。月球可能时而在黄道之上或时而在黄道之下,故其阴影不能落在地球上。只有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在一直线内,才能产生日蚀。如果地球的某一部分在月影之内,即发生日蚀;日蚀有全蚀、偏蚀、环蚀三种。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正位于月球的影锥之内(即在基本影之内)这些地方就能观看到日全蚀。锥外虚影所射到的地方(即半影内的地方)则看到偏蚀。月球离地球较远的时候,影锥尖端达不到地面,这时从圆锥的延长线中央部分看太阳的边缘,还有狭窄的光环,这就是发生的环蚀现象。环蚀在亚洲,一百年中只能遇见十几次,在一个小地区欲见环蚀者,数百年也难得有一次机会。月影投到地面上,急速向西走,所以某一地点能够看见的全蚀时间非常的短,最长不过七分半钟,平均约3分。日全蚀带的宽度,平均约160公里。在某一地点能够看见日全蚀的机会,非常的少;平均360年只有一次。日全蚀的机会虽少,而需要观测和研究的问题甚多。例如日月相切时刻的测定。爱因斯坦引力说的证明等等。
    【木星】 
    在我国古代称之为岁星,是九大行星中最大也最重的行星,它的直径比地球的直径大11倍,它的质量也比地球重317倍。它的自转周期为9.842小时,是所有行星中最快的一个。木星上的大气分布很广阔,其组成含氢(H2)氮(N2)、沼气(甲烷CH4)及氨气(NH3),因此,其表面完全为昏暗所笼罩着。木星离地球的距离为628 220 000公里,它的赤道直径为142 804公里,比地球要大11倍。虽然它是太阳系最大的一颗行星,但它却有最短的自转周期,比起地球的一天短了14小时6分钟;故知它是以极其惊人的速度不停地自转着,就是在其赤道上的某一质点最少也以时速45 000公里的速度卷旋前进着。离心力在赤道地带也大得惊人,结果便造成赤道的凸出,使此行星变成如一个压扁的橙子一样。木星有四颗大卫星,被命名为木卫一、木卫二…,都能用小望远镜看到,甚至有人能用肉眼观察到。显然它们的体积必定相当可观,它们的直径木卫一约是3719公里,木卫二约是3139公里,木卫三约是5007公里,木卫四约是5184公里。在这四颗卫星中,最靠近木星表面的一颗就是木卫一。由于巨大的卫星引力。木卫一只能以42小时半的时间环绕木星一周。在这些木卫环绕木星的过程中,它们有时在木星之后所谓被掩,有时在木星的阴暗面,称为蚀,有时在木星前叫作凌犯。
    【月蚀】 
    当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而且是满月时,进入地影的月球,就会发生月蚀。月球全部走到地影中的时候,叫做全蚀;只有一部分进入本影的时候,叫做偏蚀。月全蚀的时候可分做五象,当月球和本影第一次外切的时候,叫做初亏;第一次内切的时候叫做蚀既;月心和本影中心距离最近的时候,叫做蚀甚;当月球和本影第二次内切的时候,叫做生光;第二次外切的时候叫做复圆。偏蚀时,只有初亏、蚀甚、复圆三种现象。月蚀现象一定发生于望(阴历十五)的时候;但是望的时候,未必发生月蚀。这是因为白道(月球运行轨道)和黄道(地球运行的轨道)不相一致的缘故。但望时的月球如果距离交点太远,将不能发生月蚀;必须在某一定距离之内,才可以发生月食,这一定的界限,叫做月蚀限;这限界是随日、月、地球的距离和白道交角的变化而略有变动,最大值为12.2°,最小值为9.5°。月蚀最长时共维持3小时40分,其中1时40分为全蚀,其余两小时为偏蚀。月蚀如在地平以上发生,则因地球自转,故可见地区超过半个地球。月全蚀时因地球大气反射红光进入地影,故可见古铜色微光之月面。月蚀次数虽较少,但见蚀带极广,而日蚀带狭窄,故同一地区之居民,看见月蚀之次数较日蚀多。
    【光速】 
    一般指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物理学的常数之一,它的特征是:(1)一切电磁辐射在真空中传播的速率相同,且与辐射的频率无关;(2)无论在真空中还是在其他物质媒质中,无论用什么方法也不能使一个信号以大于光速c的速率传播;(3)真空中光速与用以进行观测的参照系无关。如果在一伽利略参照系中观察到某一光信号的速率为c=2.99793×1010厘米/秒,那么,在相对此参照系以速度v平行于光信号运动的另一个伽利略参照系中,所观测到的光信号一定也是c,而不是c+v(或c-v),这就是相对论的基础;(4)电磁学理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和罗伦兹方程中都含有光速。当用高斯单位来写出这两个方程时,这一点特别明显。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在其他媒质中,光的速度均小于c,且随媒质的性质和光波的波长而不同。
    【光速之测定】 
    伽利略曾经建议,使光行一段7.5千米的路程以测定其速度,但因所用的设备不完善而未成功。此后,直到1675年,丹麦学者罗默在巴黎求得光速之可用数值。罗默把他的观察扩展到宇宙之间,而其所用的研究对象则为木星卫星的成蚀。这些卫星之中最内层的
    因此,每经过此一周期之间隔,M便再次进入木星J之阴影中,而使地球上的观察者暂时无法看到它。罗默发现,当地球E环绕太阳S作公转
    木星卫星的成蚀要迟14秒钟会才发生;又当地球在同一时间(即
    至于木星卫星的实际绕转周期,则可根据地球公转到E5或E8时所作之观测求得。罗默认为此一现象,确实是由于地球从E1运行到W2之时,光之进行必须跟在地球后面追赶上去,而当地球由E6运行到E7时,则光之进行可对着地球迎着赶上所致。由此可知,E1与E2或E6与E7之间的距离,与地球在木星的卫星绕木星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内运行的路程相符合。因为地球公转速度为30千米/秒,所以此二距离都是等于42.5×60×60×30(千米),约为,4 600 000千米。这说明光需要多走14秒钟始能赶上地球由E1至E2的这一段距离;另一方面它在地球由E6至E7向光迎头赶上的这段距离中,光之行进却能省下14秒钟。由此得到光速约稍大于300 000千米/秒(4 600 000/14≈328 000千米/秒)。当地球由E2远离木星而继续运转至E3、E4…等处时,那么当靠近E5时,则每次成蚀延迟之时间相继地累积起来,直到地球渐近于E5时成蚀延迟时间逐渐减少为零了(此乃由于木星与地球间的距离之增加,由于接近E5而渐渐减少,终于抵达E5而趋于零所致)。故成蚀延迟之时间,当地球在半年之中由E8运转至E5时,每次成蚀延迟时间相加起约等于1000秒。这也就是光从木星到达E5和光从木星到达E8这两段行程所需的时间差(亦即光行经地球公转轨道直径E5E8所需之时间)。由天文学上可知地球公转的轨道这直径为d=300 000 000千米;利用此数值计算出的光速为
    这一数值要比根据每连续两次木星卫星成蚀之时差所求得的光速更可靠一些。罗默测出的光速c=315 000千米/秒,和现在科学家采用更较精细的量度方法在真空中求得之光速的数值c=299 696±4千米/秒,实极接近。c=299 796这个数值是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孙测出的。在激光得以广泛应用以后,开始利用激光测量光速。其方法是测出激光的频率和波长,应用
    c=λν
    计算出光速c,目前这种方法测出的光速是最精确的。根据197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把真空中光速值定为
    c=299 792 458米/秒。
    在通常应用多取c=3×108米/秒。
    【迈克耳孙】 Michelson(1852~1931年)美国物理学家。他创造的迈克耳孙干涉仪对光学和近代物理学是一巨大的贡献。它不但可用来测定微小长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长等,也是现代光学仪器如付立叶光谱仪等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美国化学家莫雷(1838~1923年)在1887年利用这种干涉仪,作了著名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这一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从而奠定了相对论的实验基础。1926年用多面旋镜法比较精密地测定了光的速度。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光在均匀媒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因此,在点光源(即其线度和它到物体的距离相比很小的光源)的照明下,物体的轮廓和它的影子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用直线所做的几何投影。光的直线传播定律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直线这一概念本身,显然也是由光学的观察而产生的。作为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直线这一几何概念,也就是光在均匀媒质中沿着它传播的那条线的概念。所以自古以来,在实验上检查产品的平直程度,均以视线为准。但是,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适用的。如果我们使光通过很小的小孔,则
    我们只能得到一个轮廓有些模糊的小孔的像。孔越小,像越模糊。当孔
    而引起的。
    【光的反射】 
    光遇到物体或遇到不同介质的交界面(如从空气射入水面)时,光的一部分或全部被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由于反射面的平坦程度,有单向反射及漫反射之分。人能够看到物体正是由于物体能把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没有光照明物体,人也就无法看到它。
    【光的反射定律】 
    在光的反射过程中所遵守的规律:(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即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入射面的线)同在一平面内,且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其中反射角是法线与反射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在同一条件下,如果光沿原来的反射线的逆方向射到界面上,这时的反射线一定沿原来的入射线的反方向射出。这一点谓之为“光的可逆性”。
    【漫反射】 
    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时,因面上凹凸不平,所以入射线虽然互相平行,由于各点的法线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线向不同的方向无规则地反射,这种反射称之为“漫反射”或“漫射”。这种反射的光称为漫射光。很多物体,如植物、墙壁、衣服等,其表面粗看起来似乎是平滑,但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就会看到其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本来是平行的太阳光被这些表面反射后,弥漫地射向不同方向。
    【平面镜】 
    镜的反射面是光滑平坦的面,叫做平面镜。普通使用的镜是在磨平后的玻璃背面涂有银,或涂锡和水银的合金。物体放在镜前时,物体即映于镜中而可以看见。这是由于物体反射出的光,于镜面反射后进入眼睛所致。平面镜成像,并非光线实际的集合点,所以叫做虚像。平面镜所成之像的大小和原物体相同,其位置和原物体成对称,因为像和镜面的距离,恒与物体和镜面的距离相等。实物在两平面镜间可引起多次反射而形成复像,其在每镜中除由原物各成一像小,余皆互以他镜之像为物而形成。
    【潜望镜】 
    从海面下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其构造与普通的望远镜相同,唯另加两个反射镜使物光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潜望镜常用于潜水艇,坑道和坦克内用以观察敌情。
    【球面镜】 
    反射面为球面的镜,可用以成像。球面镜有凹、凸两种,反射面为凹面的称“凹面镜”,反射面为凸面的称“凸面镜”。连接镜面顶点与其球心的直线称为“主轴”。与主轴相近而与它平行的一束光线,被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或其延长线)与主轴相交,其交点称为“焦点”。镜面顶点和焦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焦距”,等于球半径的一半。凹镜的球心和焦点(实焦点)都在镜前,凸镜的球心和焦点(虚焦点)都在镜后。凹镜有使入射光线会聚的作用,所以也称“会聚镜”,凸镜有使入射光线发散的作用,所以也称“发散镜”。在反射望远镜中用到凹镜;在汽车前面供驾驶员看后面车辆情况的镜子,则是凸镜。
    【反射率】 
    又称“反射本领”。是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不同材料的表面具有不同的反射率,其数值多以百分数表示。同一材料对不同波长的光可有不同的反射率,这个现象称为“选择反射”。所以,凡列举一材料的反射率均应注明其波长。例如玻璃对可见光的反射率约为4%,锗对波长为4微米红外光的反射率为36%,铝从紫外光到红外光的反射率均可达90%左右,金的选择性很强,在绿光附近的反射率为50%,而在红外光的反射率可达96%以上。此外,反射率还与反射材料周围的介质及光的入射角有关。上面谈及的均是指光在各材料与空气分界面上的反射率,并限于正入射的情况。
    【球面镜成像】 
    对于凸面镜只能使特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如图4-2(a)所示。由物A点出发的平行于光轴的光线,达到镜面后将反射,其反射光的延长线必交球面镜的焦点F上。而从A射向F的光线被球面反射后将平行于光轴。这两条反射线,没有实交点,只有虚交点A′,也就是说视觉认为这两条光线是从A′发出的。物体上的B点发出的沿光轴的光线,即平行于光轴,又过焦点,故B′为B点的像。在物体AB上的各点,接照前述办法作图,其各点的像点都在A′B′上,故A′B′即为AB的像。无论物AB在何处,它所发出的光射到球面镜后而反射的光,没有实交点,因此所成之像必为虚像。由图中可以看出,物体在轴的上方,所成的虚像也在轴的上方,故所成之像为正立。无论AB在什么位置,从A点出发的平行于轴的光线一定在AF方向的光线的上方。此两线的交点A′必比A点更靠近轴,所以像是缩小的。根据上述方法作图可知凹透镜成像可有三种情况:(1)物在凹镜前二倍焦距以外时,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见图4-2(b)。(2)物在两倍焦距以内,焦点以外时,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见图4-2(c)。(3)当物位于焦点以内时,则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见图4-2(c)。
    【光的折射】 
    凡光线在通过疏密不同介质交界面时改变方向的现象,称为光之折射。如图4-3所示,光线AB由空气内斜向射至水面,自入射点B起,就向这点的法线EE′偏折而取BM的方向。若在水底置一平面镜M,使反射线MC再由水中透入空气,则自入射点C起,离开法线FF′偏折,而取CD的方向。偏折后的光线BM和CD,称为折射线,折射线和法线所成的角,如∠E′BM和∠FCD,称为折射角。由此可知光线由稀的介质入射到密的介质时,折射线常向法线偏向,故折射角常比入射角小;若由密的介质透入稀的介质时,折射线常离法线而偏向,折射角常比入射角大。当光线通过介质的密度在不断变化时,光线前进的方向也随之而改变,因此我们隔着火盆上的热空气看对面的东西时,会觉得那东西不停地在闪动着。这是由于火盆上面的空气因受热很快地上升,这部分空气的密度便和周围空气的密度不同,而且热度还不断在变化,当由物体射来的光线通过这样的空气,其折射光线的路径不断发生变化,就会使物体变成了闪动的形状。在炎夏中午时分,假使躺在地上来看树木、房屋和人物,它们的轮廓好像是透过一层流动的水一样,而且动摇不定。这是因为那时十分炎热,地面的辐射热很多,温度高,接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密度变小,因而上升,成为向上流动的气流,由物体射来的光线通过这种变动着的气流折射光线的路径就不断改变,因此所看到的物便都动摇不定。我们在夜里看到天空中恒星的闪动,也是这个道理。大气里经常存在着密度不同的气流和旋涡,当恒星的光线通过这种气流时,就会使它原来折射的路径发生变化,一会儿到左,一会儿到右,恒星是不会闪动的,都是这折射光造成的。又如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时,光之折射作用尤大。在地平线下的太阳,阳光从太空(真空)平射至逐渐变化的光密媒质空气中而发生的折射,光线传到地面是一曲线,因为光之折射的关系,太阳看上去就如同刚刚接触到地平线的下缘一样,其实它业已落至地平线以下了。同理,当太阳刚刚还在地平线下的时候,看上去它已升起来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太阳实际上比我们肉眼所见的要落得早些而起的迟些;这等于说,光之折射将我们的白天稍稍加长了一点。
    【折射定律】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确定折射光线方向的定律。当光由第一媒质(折射率n1)射入第二媒质(折射率n2)时,在平滑界面上,部分光由第一媒质进入第二媒质后即发生折射。实验指出:(1)折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界面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2)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别在法线的两侧;(3)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i′的正弦的比值,对折射率一定的两种媒质来说是一个常数,即
    此定律是几何光学的基本实验定律。它适用于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媒质。用来控制光路和用来成象的各种光学仪器,其光路结构原理主要是根据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此定律也可根据光的波动概念导出,所以它也可应用于无线电波和声波等的折射现象。
    【折射率】 
    表示在两种(各向同性)媒质中光速比值的物理量。光从第一媒质进入第二媒质时(除垂直入射外),任一入射角的正弦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对于折射率一定的两种媒质是一个常数。这常数称为“第二媒质对第一媒质的相对折射率”。(n12),并等于第一媒质中的
    第一媒质)的折射率称为这媒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由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故其他媒质的折射率都大于1。同一媒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对可见光为透明的媒质内,折射率常随波长的减小而增大,即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折射率最大。通常所说某物体的折射率数值多少(例如水为1.33,玻璃按成分不同而为1.5~1.9),是指对钠黄光(波长5893×10-10米)而言的。
    【光密与光疏媒质】 
    折射率较大的媒质(光在其中速度较小)与折射率较小的媒质(光在其中速度较大)相比较,前者称“光密媒质”,后者称“光疏媒质”。如水对空气为光密,空气对水为光疏。光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时,要向接近法线方向折射,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时,要离开法线折射,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折射定律的解释】 
    折射定律的解释,是利用原始形态的惠更斯原理。这种形式的惠更斯原理,实质上是几何光学的原理,并且严格地说,只有在几何光学适用的条件下,也即在光波的波长和波阵面的线度相比为无穷小时,才能够加以应用。在这些条件下,它使我们能够导出几何光学的折射定律。假设以v1表示第一种媒质中的光波速度,以v2表示第二种媒质中的波速。设i是波阵面的法线OC与折射媒质表面的法线OD之间的夹角,见图4-4。设在时刻t=0,波阵面的C点到达媒质表面时,和点O重合,则在波阵面从A′点到达第二种媒质(点B)所需的时间为τ,次波便从作为中心的点O出发,传播到某一个距离Of。以点O1,O2等为中心的各个次波,到指定时刻都传播到相应的距离,在第二种媒质中给出许多元球面波f1、f2……。按照惠更斯原理,诸元波的包络面,即平面Bf2f1f,指出波阵面的实在位置。显然
    将数值A′B=v1τ和Of=v2τ代入式中,得到:
    v1τsinr=v2τsini
    由此看到,惠更斯的理论解释了折射定律,并且很容易使折射率的数值和傅科在150多年以后所做的实验结果相符。应当注意,在折射现象中,光经过两种媒质,所以折射率与两种媒质有关,当光由媒质Ⅰ射入媒质Ⅱ,这个折射率是指媒质Ⅱ对媒质Ⅰ的相对折射率,通常记作折射率,通常用n来表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