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5—29题。(15分) “民信”比天大 子贡问孔子怎样理政。孔子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 如果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答;“去兵。”又问,再去一项呢?答曰: “去食。”可见,在孔子看来,“民信”比天大。所谓“民信”,即取信于民。可以说,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 孟子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国共产党正是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缔造了共和国。无论古今,只要能获民心,便能得天下、治天下。相反,即便是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也不足恃。历史的常态就是这样;人心不摇,莺歌燕舞;人心不附,鸟散猿吟。 欲民信之,先要“修己”。这里的修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让百姓信任的修己。这种修己,要习惯于晚上“过电影”:想想当天为百姓做了哪些事?还有哪些事没做好?第二天应该怎么干?也要习惯于听取“谔谔之音”。毕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唐太宗即位时,曾下诏全国免征免调一年。但不到四个月,便下诏要征集16至18岁身强力壮的男子入伍。魏征得知后,两次抗旨,并谏言唐太宗:朝令暮改,怎能让百姓相信?魏征的“谔谔之音”,让李世民顿悟,下令停征。正因李世民此后纳谏修己,进而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盛世。 欲民信之,还要“正己”。老百姓信谁,常常不是听他讲得多动听,而要看他做得是否能够服人。隋朝的赵轨,任齐州别驾时,看到别人家的桑葚落到自己家,他不是捡为己有,而是“遣人悉拾还其主”;做原州总管司马时,一次夜行,身边人的马不小心跑进农田,踏坏了老百姓的庄稼。他立即下马,等到天明、找到庄稼的主人,偿付了钱才离开。他的行为让老百姓深为叹服、信服。他被调离齐州时,父老乡亲挥泪说:“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原州的百姓官吏更是对其由信而学,“莫不改操”。 欲民信之,更要“后己”。人,皆有个人私事。但当了“官”,做了“公仆”,就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凡事先人而后己。只有“先人”,才能得人,得心;只有“后己”,老百姓才会自动跟上来、聚过来。 总而言之,只有为民着想者,才能使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 每名官员都要时时牢记“民信”比天大,处处践行“民信”比它大。只有取信于民,百姓才能拥护政府,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 【注】谔谔:形容直话直说。 2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选文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选文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选文段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选出下列事例中不适合充当段论据的一项(3分) ( ) A、曹刿不顾乡邻的劝阻,主动去见鲁庄公,与庄公共谋克齐大计。 B、郑板桥未经上级批准,自己做主打开官仓救助难民,后来因此被革职。 C、贪官刘铁男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沦为人所不齿的 “阶下囚”。 D、焦裕禄不顾自己身患重病,带领兰考县人民治沙脱贫,赢得了兰考人民 的爱戴。 答案: 25、中心论点: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2分)首先,通过子贡和孔子关于怎样理政的对话,指出取信于民的重要性;(1分)接着解释了民信的含义,(1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26、对比论证;(1分)论述了民信对于立国、治国的重要性;(1分)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鲜明突出,使论证有力。(1分) 27、不能。这三段分别从“欲民信之”就要“修己”“正己”“后己”三方面论述中心论点;(1分)这三方面是递进关系,(1分)与段的“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一一对应。(1分) 28、联系实际,向广大官员发出牢记和践行“民信”比天大的号召;(1分)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总结全文。(1分) 29、A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