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也。祖赳,晋隆安末,避乱徙居。欢年二十余,从豫章雷次宗谘玄儒诸义。母亡,水浆不入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欢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篇》不复讲。太祖辅政,悦欢风教,征为杨州主簿,遣中使迎欢。及践阼,乃至。欢称“山谷臣顾欢”,上表曰:“臣闻举网提纲,振裘持领,纲领既理,毛目自张。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伏愿稽古百王,斟酌时用,不以刍荛弃言,不以人微废道,则率土之赐也,微臣之幸也。臣志尽幽深,无与荣势,自足云霞,不须禄养。陛下既远见寻求,敢不尽言。言既尽矣,请从此退。”上诏曰:“朕思弘治道,伫梦岩滨,旰食萦怀。吴郡顾欢,至自丘园,能献书金门,荐辞凤阙,辨章治体,有协朕心。今出其表,外可详择所宜,以时敷奏。”欢东归.上赐麈尾、素琴。永明元年,诏征欢为太学博士,不就征。佛道二家,立教既异,学者互相非毁。欢论之曰:“器既殊用,教亦异施。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利用为己。优劣之分,大略在兹。” 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初元嘉末,出都寄住东府,自知将终,赋诗言志云:“精气因天行,游魂随物化。”卒于剡山,时年六十四。还葬旧塞,木连理出墓侧。(节选自《南齐书·顾欢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B. 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C. 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D. 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主簿,古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践阼,原指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人站立的台阶)主祭,后指代皇帝主持政务。 C.凤阙,原本是汉代宫阙名,即建章宫,有凤在上,故名凤阙,后代指朝廷、皇宫。 D.博士,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顾欢深受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响,对父母怀有深深的感情,每当给学生讲授《诗经·寥莪》时,就会想起已故的父母,悲伤得不能自已。 B.顾欢受玄学影响,不喜做官,也不慕名利,齐太祖召他为官,他在上奏了应该效法先王治好国家的建议后,要求齐太祖放他重回自然。 C.顾欢崇尚道教,贬斥佛教。他认为道教能弘扬善道,崇尚肖然,严密细致,而佛教崇尚勇猛,是为恶之道,二者优劣,一看便知。 D.顾欢晚年完全归隐自然。他不再与尘世的人交往,却与鸟类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临终前,表达了自己要将灵魂融入大自然中的愿望。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母亡,水浆不入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5分) (2)不以刍荛弃言,不以人微废道,则率土之赐也,微臣之幸也。(5分) 答案: 10.A(3分)【解析】正确标点: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11.B (3分)【解析】“后指代皇帝主持政务”错。践阼,就是新皇帝登上帝位。 12.C(3分)【解析】顾欢对佛道两教的评价是很客观的,佛教是破恶的方法,道教是行善的途径,二者各有长处。 13.(1)母亲去世,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在母亲坟墓的旁边盖起一间草房守墓,于是隐居起来,不再出去做官。 (庐,建起草房(名词动用);次,旁边;隐遁,隐居,远离尘世;仕,出来做官。每点1分,句意1分,共5分。) (2)不要因为是割草打柴人说的就废弃他的意见,不要因为进言者地位低下就废弃他讲的道理,那么这就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微臣我的万幸了。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乡野之人);微,身份低微(地位低下);废,废弃,不采纳;赐,福分。每点1 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顾欢,字景怡,是吴郡盐官人。祖父顾赳,在晋朝隆安末年,为躲避战乱迁徙定居在吴郡盐官。顾欢二十多岁时,跟从豫章的雷次宗学习玄学和儒学的各种道理。母亲去世,他连续六七天一 口水都没喝,在母亲的坟墓旁盖起一间草庐为母亲守墓,于是隐居起来不再走入仕途。在剡溪边的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境内)开设学馆,聚徒讲学,前来接受教育的有近百人。顾欢早就成了孤儿,每当读《诗经》读到“哀哀父母”时,总要拿着书悲痛地哭泣,学习的人因此放弃《蓼莪篇》,不再让老。 太祖(萧道成)辅佐政事,对顾欢通过诗歌教育教化百姓的方式非常喜欢,征召他担任扬州主簿,派宫中的特使迎接顾欢。他到太祖登上皇位时,才到任。顾欢称自己为“山谷臣顾欢”,上表说:“臣听说想拉起渔网要提渔网的总绳,抖动皮大衣要抓住大衣的领子,总绳、衣领处理好了,皮衣上的毛、渔网上的细孔自然就会张开。既然这样,那么道德就是纲,事物的具体表现及发展趋势就是目。上面理顺其纲领性的东西,那么各种事务就会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下面处理好具体的事物,那么百姓和官员就不会荒废自己的事业。因此商汤王、周武王得到天下而师从正道,那么他们的基业就会绵延不绝。秦始皇、项羽不重视正道,任意使用手中的权势,结果身遭杀戮。臣希望陛下查考历代先王的治国之道,仔细斟酌运用到当今的治理中。不因为是割草打柴人说的而废弃他的意见,也不因进言者身份低微而废弃他讲的道理,那么这就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微臣的万幸了。臣的志向全在深山幽谷之中,不想参与获得荣耀和权势的事情,自己满足于云霞辉映的山间野食,不需要俸禄的供养,陛下既然从很远的地方寻到我,并召见我,我怎敢不全部说出我的真心话?臣的话说完了,请求就此退隐。”皇上下诏说:“朕思考着光大治国之道,长期以来梦想着能像武丁在傅岩遇到傅说,周文王在渭河边遇到姜尚那样遇到贤臣,这件事情始终萦绕心头,以至于吃不下饭。吴郡的顾欢来自乡村,能够献书于天子之门,进言于朝廷之上,辩析明白了治国之道,对朕的想法很有帮助。现将他的奏表发往各处,朝外官员可以详细地选择认为适宜的内容选用,按时上奏给朕。”顾欢东归,皇上赐给他麈尾、素琴。永明元年,皇上下诏征召顾欢担任太学博士,没有应征。佛道两家确立的教义不同,两派的学者互相否定诋毁对方。顾欢论述这件事说:“既然器具都有不同的用途,宗教也有不同的功用。佛教是破除邪恶的方法,道教是兴盛良善的法术。兴盛良善,则将取法自然作为最高准则,破除邪恶,则将勇猛进取作为最可贵的品质,佛教的事业公开宏大,适宜教化万物,道教的事业邃密而微妙,利于自己修身养性。二者孰优孰劣,大体上就在于此。” 顾欢晚年按道教方式进行修炼,不与人交往。每天早上出门,山中的鸟儿就聚集在他的手掌上啄食。当初元嘉末年离开都城时,就寄住在东府。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赋诗言志道:“精气因天行,游魂随物化。”在剡山去世,时年六十四岁。归葬在旧坟中,有连理树长出在坟墓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