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初中生必读|中考历史选择题解题策略(三)

http://www.newdu.com 2019-05-23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中考考试中,历史选择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等特点,能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各层次的思维能力,是历史试卷的基本题型之一。单项选择题所占分值较大,且类型较多,下面小编整理了历史选择题解题策略(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熟练掌握确定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
    一、逻辑判断法
    解读 对于因果关系型、推理型历史选择题,就要用到逻辑判断法分析备选项。考生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清题干材料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考生要熟练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能运用这些原理进行逻辑判断。
    例证
    1.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2.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二、常识判断法
    解读 社会常识是社会生活中必须掌握且行之有效的知识,看似普通平常,实则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是社会知识的精髓。在推敲备选项时,有时会运用社会常识加以判断。那些不符合社会常识的备选项肯定是干扰项,坚决予以排除。
    例证
    3.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4.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三、语法判断法
    解读 俗语说“文史不分家”。许多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的往往不是具体的历史知识,而是语文语法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试题就要用到语法判断法进行分析。正确选项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则的表述,而干扰项往往不符合最基本的语法规范。
    例证
    5.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6.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概念判断法
    解读 每一段历史材料所描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有一个概念范畴,这一概念往往有其固定的内涵和外延。而正确选项所涉及的概念必然要与题干材料所属的概念同属于一个概念范畴。不符合这一概念范畴的选项必然是干扰项,即使表述再正确也要坚决排除掉。
    例证
    7.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8.《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哄,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五、规律判断法
    解读 任何事物都有其固定的发展规律。历史选择题中题干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物必然也有一个发展规律,正确选项的设置也一定要符合这一发展规律。一般情况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往往是正确选项,而不符合事物发展基本规律的往往都是干扰项。
    例证
    9.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10.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六、史实判断法
    解读 史实判断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判断方法。除否定式选择题之外,正确选项首先要符合史实正确这一要求,因此对于史实错误的选项应首先排除。对于大多数选择题来说,都可以先用这种方法排除一些在表述上存在史实错误的干扰项,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这道题的难度。
    例证
    11.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力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力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12.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精解精析】
    1.C 
    法官审案时可能会被表象迷惑而导致误判,因此,“双眼蒙布”是警示法官审案不应受表象迷惑,应洞察事实真相,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官审案应主要依据法律而非道德良知,排除A项;法官审案时注重证据,证人证言仅是法官审案时证据的一个来源,不能作为全部证据,故B项错误;法官审案应重证据,而不应盲目遵从民众意愿,故D项错误。
    2.D 
    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正确。
    3.C 
    1926年的中国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从材料信息看,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北洋军阀、地方军人,他们都标榜“爱国”“爱民”“民权”等民主进步思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民主思想已成为社会潮流,因此选C项。材料仅涉及一些人宣传、认同民主思想,不能说明各界思想“趋同”,排除A项;当时的蒋介石是革命力量的代表而非“军阀”,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看,地方军阀并非真心拥护三民主义,D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4.B 
    读表可知,唐宋时期,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多于江苏科举考试状元人数,但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大大超过了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江苏较河南文化更兴盛,这是由于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理学不仅在江苏有影响,在河南也有较大影响,故A项并不能导致表中数据的变化,排除;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并不能说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政治重心依然在北方,故D项不正确。
    5.B 
    材料强调农民游击战争必须与城市革命高潮联合才能发挥作用,意在强调城市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中心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否定了农民游击战争在整个革命中的重要作用,A项错误;材料主张农民游击战争要服务于城市革命的需要,C、D两项错误。
    6.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由于没有更好的办法,俄国只能采用暴力手段,这一手段是“山穷水尽”时的选择,即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故C项符合题意。A项出现在“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等信息,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7.C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果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
    8.D 
    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中国中央政权乏力,地方军阀混战。材料中的“皖直交哄”是指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冲突,据此可知该时局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选D项。
    9.B 
    苏格拉底的申辩词反映了苏格拉底对死亡不畏惧、坚决捍卫思想自由,故答案为B项。A项未能反映苏格拉底申辩词的实质,C项只是表面现象,D项与史实不符。
    10.B 
    本题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尽管原告能提供确凿证据证明邻居砍伐了他的葡萄树,但由于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没有严格使用法律术语最终导致败诉,这说明《十二铜表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审判程序”的特征,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1.D 
    由材料信息可知,国王拥有媾和与开战的权力,但都需要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说明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故选D项。由材料信息可知,议会有较大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国王专权,排除B项。18世纪中叶,英国国王并未控制内阁,故C项错误。
    12.B 
    从材料信息看,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加强了江苏、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军事力量和一些重点城市与交通线的防御力量。结合史实可知,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已侵略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有利于对日持久防御作战,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正确。
    注:教育头条尊重原创文章,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阅读。
    福利:
    周年狂欢节,5周年,5重礼!
    限时钜惠,最高立减28000元!
    快速领取通道:(一键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