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20—23小题。 【甲】周公诫子 【乙】教子有方 【注】①其:他,指沈太守;②成章: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具有一定规模;③殍(piǎo):饿死;④俳(pái)优: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⑤流亚:指同一类人物。 20.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犹恐失天下之.士 B.夫贵为.天子 C.守以.检者 D.不谦而.失天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指词性的变化,两点都“相同”。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选项各句话的意思,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A项两句中“之”皆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B是/被;C用/介词,靠;D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所以选A。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文言虚词共18个[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 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请看下联: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又相.天子 【答案】(1)辅佐(2)威,威严 (3)意图(打算,想) (4)厌恶(每空0.5分) 【解析】(1)相:名称用作动词,辅佐。 (3)予意.送汝归故里,意:意图(打算,想) 意:[动]⑴ 思念;放在心上。如:意悬悬(忐忑不安;提心吊胆);意悬(挂念);意顾(挂念)⑵ 意料;猜测 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管子•小问》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意北亦尚可以。——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不意作缘。——清•周容《芋老人传》 多以意构。——蔡元培《图画》 ⑶ 又如:意定(猜定);意度(揣测;设想) ⑷ 怀疑 于是天子意梁。——《汉书•梁孝王武传》 ⑸ 又如:意意似似(意意思思。犹犹豫豫;吞吞吐吐);意疑(怀疑);意忌(疑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将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答案】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保有宽以待人的德行,就会得到荣耀。(句式“守之以恭者”0.5分,“荣”0.5分,句意1分) (2)汝以二子归,先训之读,二三年可知其志。 【答案】你跟两个儿子回去,先教导(教诲)他们读书,二三年后能知道他们的志向。(“训”“志”各0.5分,句意1分) 【解析】重点词有:闻,听说;荣,形作动,得到荣耀。句意: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保有宽以待人的德行,就会得到荣耀。重点词有:训,教导(教诲);志,志向。句意:你跟两个儿子回去,先教导(教诲)他们读书,二三年后能知道他们的志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文言文翻译的“信”基本要求:----信:指的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避免曲解原文的意思。如: ①有功绩,寻为上大夫:(因为)有功绩,不久(皇帝)加封(他)为上大夫。 ②人穷则反本:人贫穷,就会追念本源。(“穷”应译为“困顿”)那么,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甲】【乙】两文都是教育儿子的故事,在教育内容上各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2分) 【答案】【甲】文中,周公教育的儿子是成年人,且被封为一方之主,告诫儿子的内容是要有谦虚谨慎的美德,不要怠慢(轻视)人才。(1分)【乙】文中,沈太守教育的儿子是未成年人,他在对妻子教育儿子时指出,首先给儿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次督促儿子读书,然后根据儿子的资质选择适宜的工作,不能让儿子养成少爷习气。(1分)(意思对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