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人才观的演变 天津实验中学 凌家瑜 从鸦片战争被迫开国到今日主动开放,一百六十余年中,支配中国教育的人才观伴随着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根本性变迁。其演进形态大体经历了“中体西用”式洋务人才观、“即中即西”式维新人才观、中西融合的民主主义人才观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人才观、“三个面向”人才观几个阶段。 一、洋务人才观的形成 明末清初之际,受西学东渐影响,士大夫阶层出现崇尚自然科学、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它启迪了鸦片战争前后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人才观变革的前奏。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轰开了晚清闭锁的国门。西方的坚船利炮,中国的腐败落后,使最先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倡言“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这是中国近代人才观变革的开端。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领导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学说,构成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这三十年近代化发展的趋势。洋务运动兴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式学堂,目的是培养能够举办洋务,懂得西文西艺的专业人才。它冲破了封建传统人才观的束缚,开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或一才一艺专才的先河。“中体西用”人才观,一直影响着晚清教育,清末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就是“中体西用”人才观的体现。 二、从洋务人才观到维新人才观 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从救亡图存的角度,提出学习西方富强之本,实行变法维新。他们在19世纪90年代末领导的旨在进行制度层次变革的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深入的标志。由此,也推动了中国近代人才观的进步。 维新人才观主张:第一,废除八股取土。第二,培养政治人才。维新派期望造就能够推动变法维新、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人才。维新派所办近百所新式学堂,均以培养维新变法的政治人才为第一要务。第三,倡导“体、智、德”三强人才。严复在《原强》中指出:“人才者,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微验也。”民力即体气强健者;民智或“新智”即西学,不仅崇尚西方的自然科学,而且更看重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民德即自由、民主、平等精神的道德。 维新人才观,使洋务科技人才转向维新变法政治人才,同时建构了德智体的人才素质结构。它在近代教育的发展中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三、从维新人才观到三民主义人才观 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下,1912年,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它体现三民主义人才观的功能与素质结构要求,以及“健全人格”的要求。 蔡元培“五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观,是我国以个性身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国民教育宗旨的第一次。这种人才观将儒家传统、圣人人格中的和谐精神与西方近代的人文思想相结合,成为“中西融合”的三民主义文化选择在教育上的集中体现。 四、从三民主义人才观到新民主主义人才观 在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大旗导引着先进的人们,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科学与民主型的新教育人才观演变为新民主主义人才观,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者人才观。新民主主义人才观的特点是: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需要出发,以造就革命者为目标。革命者的才能结构是学用一致、理论联系实际,这对新中国教育的人才观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从新民主主义人才观到新中国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新中国人才观继承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人才观,以全面发展的思想为其突出特征。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教育方针,即“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对新中国影响最大的全面发展人才观。 1958年,伴随着“大跃进”,毛泽东这一人才观被突出强调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强调人才的政治性标准,强调人才的生产性、劳动性素质。出现了“以红代专”、“以生产劳动冲击文化科学知识”的倾向。文革期间,毛泽东提出“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因此被具体化为既能做工、又能种田、又能从军、又能用笔的“多面手”观。学历受到极大冲击。70年代,“四人帮”还树立了“白卷”英雄。文革期间高考的取消,是人才标准变化的最显著的标志。 六、“三个面向”的人才观 粉碎“四人帮”后,伴随改革开放,人才观首先恢复了1957年毛泽东制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接着又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标准。至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后,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表述为“三个面向”人才观。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的人才观明确为“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从而说明了人才的层次性、广泛性、多样性。对于人才的道德要求,《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总之,随着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演变,人才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目前,具有现代特征的科学技术专业型人才观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扎根,身心全面发展已成为国人造就人才的共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