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寂的核冬天 在20世纪80年代前,科学家们在评估核爆炸所造成的后果时,并没能考虑到悬浮尘粒和“核夜晚”的问题,直到1982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克鲁特采才第一次提出核爆炸产生的大火将对一系列不可挽回的全球性气候和生态变化造成巨大的影响。 为什么在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这样长的时间里科学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呢?问题在于,以前各国所进行的核试验都是封闭的、孤立的。而且当时科学家认为,至少要有 100兆吨的核爆炸才会对大城市形成打击。此外,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国人民要求禁止核试验的呼声越来越高,科学家对核试验的控制能力也在不断加强,试验过程中不太可能产生大的火灾。况且,对核灾难的评估需要有气象学、物理学、数学和生物学等各个不同科研领域的专家密切合作和相互理解。正因如此,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个学科间的科学家们的密切合作,才使人们认识到核冬天的的确确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类到了必须重新审视“核战”的时候了! 从20世纪70年代起,俄罗斯著名的科学院院士马伊谢耶夫研究了火灾的分布及烟云的上升高度等对悬浮微粒产生的作用。他设想了两种“极限”状态:总能量为10000兆吨的“严重型”和能量为100兆吨的“缓和型”。前一种情况,相当于动用目前全球核大国所拥有核武器的75%,被称为“总体核战争”,它最初最直接的灾难是造成大规模的死亡和破坏。第二种情况,相当于动用世界核武器的 1%左右,尽管如此,它的爆炸能量已是广岛核爆炸的8200倍。 不管哪一种情况,由于全球性大气循环的输送,遭到核攻击的一些北半球地区上空的烟尘微粒将会扩散到更为广大的区域,半个月后,整个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部分地区将被烟尘淹没。严重的是,这些烟尘和微粒将长期滞留在大气中。通过气象模式的计算,这些尘粒滞留在大气中的时间要比以前科学家们认为的长得多,因为尘粒将同由于核爆炸而受热的大量空气一起向高空上升,很难降落。同时,由于水循环能力的减弱,尘粒随雨降落的机会就会比正常少得多。这一切都将导致“核冬天”将比人们预想的时间要更长。特别是在北纬15°到北纬40°的地区,气温急剧下降,并且持续时间很长,北半球夏天的气温可能降到结冰点,那些在大火中即使没有烧死的动物,在这样的温度下也会被冻死。 更可怕的是一系列毁灭性的灾难将会接踵而至。首先,由于海洋的巨大的热惯性,海洋降温相当慢,陆地和海洋的温差增大。如果核冬天出现在夏天,那么,核爆炸大约过2周后,北半球陆地表面的温度将会降到0℃以下,几乎见不到太阳光。许多植物来不及适应这样低的温度就会死去,北半球的全部植物和南半球部分植物都将遭此恶运,热带和亚热带的植物也会几乎在瞬间死去,因为它们酷爱温暖和光照。 北半球的许多动物也会因食物的缺乏而无法生存。热带和亚热带最致命的是低温,许多种类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会死去,只有爬行动物才可能幸免于难。 如果核冬天正好发生在冬季,那时的北半球北部和中部地区的植物还正处于“休眠”状态,它们的命运就只能由雪上加霜的酷寒来决定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