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苏联的改革与发展》同步试题

http://www.newdu.com 2018-12-11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苏联的改革与发展》同步试题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洪家第二中学 董婷婷
    一、选择题
    1.(2009年淄博模拟)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忽视消费品生产                  ④长期僵硬的执行计划指令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考点:苏联经济发展弊端的具体表现。②③④均是其表现。而①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题意不符。答案:A。
    2.(原创)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从长远来看,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一半是成功的。这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改革在农业方面成效明显              B.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D.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赫鲁晓夫的改革积极意义是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体制,同时有长远的影响。A、D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B是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但全面否定斯大林体制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答案:C。
    3.(原创)下列因果关系搭配错误的是(   )
    A.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强盛的工业国
    B.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C.根本上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
    D.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农业
    【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积极意义是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体制。但归根结底是失败了。答案:C。
    4.(原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日益暴露弊端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世
    【解析】考点: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片面发展重工业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答案:A。
    5.(2011年宁波十校联考16题)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了苏联因为片面发展重工业,结果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6.(原创)最先对“陷入泥潭”的苏联进行改革的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列宁
    【解析】“陷入泥潭”指苏联社会经济矛盾日益凸显。这时期,最先对苏联进行改革的是赫鲁晓夫。答案:B。
    7.(08广东深圳)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958年中国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的赫鲁晓夫正在搞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而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在1953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1929年开始,二者均早于题目要求的时间。答案:B。
    8.(2008年湛江市)“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生产管理不善      
    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
    【解析】从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中,可以看到种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其经济体制和自然条件。以当时苏联的国力和工业发展水平,如果没有上述制约因素,这些是完全能够做到的。答案:C。
    9.(2008山师附中)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在理论上没有重大突破
    D.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其基础上的小修小补。答案:D。
    10.(2007年泰安市)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改革共同的特点是(      )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两者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得改革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应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所以选D。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原创)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你知道上图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
    (2)图片体现了该领导人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3)有学者评价:他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你如何理解该学者的话?
    【解析】考点:图片是苏联青年参加大垦荒。(1)(2)两题考查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改革。(3)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和失败的原因。掘墓人是指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人是指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1)赫鲁晓夫
    (2)农业改革
    (3)“掘墓人”指的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原创性。
    “守墓人” 指的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体制。
    12.(2009年1月肇庆市)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学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解答此题一定要抓住各国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特点回答。
    (1)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个人作风的影响。
    13.(08潍坊市)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一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了苏俄经济政策的演变以及赫鲁晓夫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进行的改革,注意把握政策演变的原因。
    (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调整: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措施:开垦荒地  
    认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业生产及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最终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三、综合探究题
    14.(原创)邓小平指出:“初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对比新经济政策,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2)二战后,苏联的改革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3)20世纪,中国也进行了改革,努力消除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请查阅相关资料: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的不同、二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给中国带来的启示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顺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3)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