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

http://www.newdu.com 2018-12-11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
    ──与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新教材同行
    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宋景堂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上、下册)新教材,已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审查意见认为:“本教材上、下册依据立项报告中设定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结构安排和编写思路,准确、妥贴地反映了课标和教改的精神,心理、伦理、法理的内容整合得自然合理,问题切入符合初一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心理发展历程,选用的事例和材料紧扣学生的实际,并通过精选的名言警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图画虽以黑白方式呈现,但清晰、雅致、活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活动和实践的安排得当、有序,便于操作,也便于道德的自然习得。语言朴实、准确、流畅,便于学生接受。”为便于广大教师全面理解和认识本套教材,下面结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下册)就教材编写理念、呈现形式和教学方法等做一些说明。
    一、新教材,新理念
    人教版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产物。要走近新教材,首先就要走近新教材所蕴含的新理念。具体而言,新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人性化
    以往我们比较注重教材的严肃性,忽视学生的接受性;注重理论知识的严谨、系统,忽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迷信书本,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材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道墙。新的教材寓理于具体事例之中,寓情于可亲可近的活动之中,少了一板一眼的说教,多了入情入理的引导、选择,学生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融入教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行文风格上看,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标题都是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人性化语言,提问都是探讨式、合作式的,叙述性的文字都是交流性的。即使结论性的文字,也不是纯理论性的阐述,而是情景交融的对话。
    例如,在讲到培养自立能力要多锻炼时,教材用了这样一段文字:“要想知道李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必须在水中反复练习。同样,要培养自立能力,也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完全可以相信,这种美的语言对于学生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教材人性化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个人的充分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条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感悟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感和选择。对此,我们不是视而不见,而是倍加尊重,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材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人而异的,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例如在“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这一框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即要求学生“把下列句子写完整,体验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与喜爱”。其中说道:
    “我不漂亮,但我很喜欢自己,因为我很聪明,我很勤奋,我很……
    “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我已找到原因,我会奋起直追,我会……
    “老师不喜欢我,是有原因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因人而异的,教材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给出答案,而是充分“留白”,给学生留下发挥个性的空间。
    (二)凸现生活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思想品德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而又以生活为归宿,一切追求美好生活的人都应该从内心深处欢迎而不是拒绝一切合理的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品德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新教材构建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社会”这样一个逐步扩展的生活主题。教材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事例、问题、冲突,设置令人深思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辨别、选择,把相关的思想品德规范寓于形式多样的现实生活之中,使学生感到这些规范源于生活,是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需的。
    如讲自尊时,不是注重从理论上加以分析、论证,而是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进行导入:“升入中学以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为的是塑造更好的形象,以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这些都是自尊的表现。当我们果然受到他人的肯定,终于得到集体和社会的赞扬时,就会感到分外高兴,因为我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
    从这段文字来看,其中所涉及的行为表现都是学生能真实感受到的,所讲的话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能感觉到这里说的是他们自己的心里话。这一点体现在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的方方面面。这样,教材就成了与学生对话和交流的“伙伴”。
    (三)“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
    江泽民同志要求青年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他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小学以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活动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而且这些活动不是远离学生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如在“日新又新我常新”这一框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回顾自己的经历,找出几件有助于你成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对照自己的经验,总结自己的优点。根据自己的教训,总结自己的缺点。”
    又如“身边的诱惑”第一目的导入是这样的:“看到小兵被评为三好学生,走上领奖台,老师的赞扬、同学的祝贺、家长的兴奋,李平十分羡慕。怎么办?空想是没有的,关键是用自己的行动实现心中的理想。李平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经过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的典型事例,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但课堂的活动不等于具体事例的简单罗列,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引发学生思考,从具体事例中引出道理,从个别中得出一般,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同时应该说明的是,活动中的材料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力就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学生也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有意识地搜集有提炼意义的典型材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以活动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教材中的活动材料不可能适应任何地区的任何学生,更不可能对任何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典型性,而活动材料一旦失去典型性,整个活动开展起来就不可能达到最佳效果。有经验的思想品德教师都是十分注重积累各种材料的,他们的材料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能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材料并将其活动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活动。可以想见,这种活动会受学生欢迎的。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帮助学生走向生活的平台,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关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我们还是把活动当做一种“点缀品”,当做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那就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活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就不可能开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开地,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舞台。
    (四)注重综合性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德育目标的综合性。
    作为德育课程的教材,要注重知识、能力目标,更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完整的道德品质是知情行有机结合的整体,道德学习是知情行的整合学习。针对德育忽视情、行的状况,新的教材充分重视行为表现和情感体验,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心理准备和真实本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的发展。
    2.内容的综合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整合既考虑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者的有机综合,又考虑不同学习阶段突出某些重点内容,由此确定不同年级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并依据学生成长逻辑和生活主题,安排教材内容。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新教材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从宏观方面来说,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国策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在七、八、九三个年级的教材之中。这意味着,新的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初一年级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内容,初二年级主要是法律方面的内容,初三年级主要是国情方面的内容,而是四者的有机综合。当然,不同学段有其自身的侧重点。相比较而言,七、八年级的国情知识少一些,而九年级的法律、心理方面的内容少一些。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成长规律及接受程度。从微观来说,可以说每一个单元、每一课都涉及课程标准规定的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不是按照课程标准中的固有顺序。如九年级第九课涉及的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点就包括: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等等。对照课程标准不难看出,这些知识点分布在七、八、九各个年级,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毫无疑问,根据这种整合编写出来的新教材就不再是哪一方面的知识和问题,而是各方面的有机综合。应该说,这种综合,体现在我社编写的全套思想品德新教材之中。这意味着,在把握教材时,不能简单地把七年级的教材等同于课程标准中七年级中的知识点,八、九年级同样不存在这种对应关系。相反,七年级的教材中必然会涉及八、九年级中的一些内容,八、九年级的教材中也必然包含七年级中的一些知识点。可以明确的是,在严格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教材编写的整体框架和新的理念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了全新的综合,在此基础上,编写了这套新教材。新教材的这种全新的综合性,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新的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新的教材,而不能套用过去按年级、按知识类别把握教材的方式,在每一个具体问题的把握上也是如此。
    (五)注重学生的体验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离开了学生的真实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试卷上的道德高分可能是行为上的道德矮子。西方国家注重道德养成的做法,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值得我们借鉴。新教材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这是一个突破点。
    正因为注重学生的体验,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才没有长篇大论的叙述性文字,而是把理解的空间留给学生;正因为注重学生的体验,教材才少有“应该如何”的教导,而是处处给学生自己选择的机会;正因为注重学生的体验,教材才没有非此即彼的论断,而是在现实情境的冲突中让学生去感悟、选择;正因为注重学生的体验,教材才不是封闭性的而是开放性的;正因为注重学生的体验,教师才不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主宰,而只是学生前进过程中的向导;正因为注重学生的体验,老师才不能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而要走向学生生活,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只有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践履,在践履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即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才能克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毛病。
    (六)突出了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不我待,而使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对问题有兴趣,善于提出新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力求把问题的提出、探讨、解答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从而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享受学习”的第二目一开始就是一连串的问题。
    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能不能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检验老师教和学生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与以往要求把问题彻底消灭在课堂不同,新的《思想品德》教材要求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中提高自己,要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收获不仅仅在于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圆满解决,而是在于找到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而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所以,学生的成功感更多的是来自于一个新的问题的提出,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提出,而不是满足于一问一答。
    应该说明的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就在生活之中,就在于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必然是多种多样,这就意味着,学生必然会提一些比较尖锐的社会问题。对于这种问题,一味地消极回避不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符合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实际。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和实践性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地解释、说明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较尖锐一些的问题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全面、正确地加以引导,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讨论、辨别的过程中,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以上几个方面的理念是相互联系的,渗透在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的方方面面。
    二、新教材,新形式
    与过去思想政治教材由课、节、框、目等几个层次组成有所不同,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这样几个层次。可见,新的教材多了单元这一划分,少了节这一层次。把全书的内容分成不同的单元,明确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便于教师和学生准确把握各单元的主题。一般而言,每一单元都有不同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组织的,主题就是一个单元的灵魂、统帅。如《思想品德》(下册)中的“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等单元标题都让人一目了然地知道其中的内容。
    互相区别的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善于把握其中的联系。如下册各单元涉及道德、心理、法律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合作、交往、权力、义务等几个方面组织的,各单元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下设节是我们一直沿用的教材呈现方式,节这一级标题能很好地体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有利于对教材的把握。课下不设节,而是直接以框的形式出现,是新教材呈现方式的一大特点。这样做体现了“内容活动化”的宗旨。教材内容不再是纯知识的逻辑展开,而是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寓于活动之中。活动的分散性和自成体系性体现了教材知识结构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这一根本性变化要求教材有新的呈现形式,框的形式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新教材课题下没有设节,而是直接以框的形式呈现。
    从每一单元的内部结构来看,单元下面都有一个“主题探究”。顾名思义,主题就是本单元的主旨,探究就是围绕主题展开的活动。一般而言,“主题探究”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点题,第二层是活动安排,第三层是总结。这三部分都是围绕本单元的内容展开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主题探究”既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的提示,又是以一种崭新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题探究”之后是课题。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课题之后并不立即接正文,而是一段引文。引文可能是一个具有启迪意义的小故事,也可能是一段散文化的语言。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引文之后接框题,框题之后接目题,目题之后用活动导入。活动可能是一则典型材料,可能是一个饶有兴趣的小故事,可能是一个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的小测试……活动导入之后接正文。
    单元题—主题探究—课题—引文—框题—目题—活动—正文,这一结构贯穿全套书的始终。
    三、新教材,新教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明确指出了课程实施的方向。
    对于教师而言,使用《思想品德》新教材不是一个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把书本与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生活和需要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灵活机动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品德修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就教材讲教材,而要立足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激“活”,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以下几条建议或许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上的参考价值。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往往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怀疑意识比较弱。很显然,这种做法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实应该改变。应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必然要求。另外,教材内容的活动化,意味着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只有善于启发学生根据既定的情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的怀疑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品质
    马克思说:“思考一切。”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科学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细节知识为学习内容的人来讲,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只有把学生的头脑还给学生,培养其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满足于提供前人的思维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环境,善于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把教学过程当做学生独立探寻、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注重启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要教师包打天下,搞满堂灌。
    (三)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价值的多样性、整体性与公平性,宜把学生看成各具特色的、有其自身成长逻辑的活的主体,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千万不要用一个既定的模式和框框来套千差万别的学生,宜倍加关注所谓“差生”“后进生”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惊人之处”,并及时加以引导和鼓励,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宜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使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适应预先设定的程序,要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课堂,而不能让课堂按照既定的设计运行。千万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空间封闭起来,满足于让学生记住一些“条条”“框框”。
    (四)要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重学生的考试分数
    世界教育实践证明,学生能力的大小不完全等于考试分数的高低,发展前途的大小也不完全等同于考试名次的前后,学生的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也不等于思想品德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的思维取向仍然停留在把一个学生的能力大小、有无发展前途甚至思想品德素质高低,与考试分数的高低直接等同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最可宝贵的兴趣被一纸试卷淹没了,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创造性才能以一种喜剧的形式被消解了,本来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的思想品德教育甚至成了学生嘲笑的对象。
    面对新的《思想品德》教材,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课堂教学和评价有机统一起来。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来组织活动,开展教学,而不能无视学生的爱好、兴趣机械地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的展开。宜把能否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作为评价教师自身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则和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
    (五)一定要注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主张“亲其师、信其道”而不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具有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实行素质教育以来,我国的师生关系发生了部分质的变化,但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在一些学校,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家长作风甚至“奴化教育”的倾向,校长、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奴化教育”比应试教育更可怕,如果说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奴化教育”则完全扭曲了学生的灵魂。
    一般而言,创造性是与平等、民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李远哲先生曾说过,他到美国后的最大收获就是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丹麦大科学家玻尔不怕在年轻人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怕承认自己是傻瓜。钱学森的教师冯·卡门倡导的民主作风,使年轻的钱学森养成创造性的思维习惯。对于中学生而言,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开发学生智力特别是创造性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在特点要求教师作为学生“伙伴”而不是“家长”,作为平等的主体而不是“发号施令者”。教师宜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为学生所喜欢的形式,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与学生感同身受,教学相长。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无定法。面对新教材,到底如何教好?应该说,一切都在于实践,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