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肩负使命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稿(原创)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 宋景堂 一、本单元的地位 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对第二单元内容的具体化,更好地了解第三单元的内容,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第二单元的内容。同时,第三单元对于学生了解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共同理想,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统一起来,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果说,本书四个单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三单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全书一根完整的链条,第三单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把握好这一环,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重要基石。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由主题探究“关注校园周边文化 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和第八课“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组成。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一、本课设计意图 引言 [课件]:初三学生小泽发现在他们学校周围有几家非法经营的网吧。一些学生课余时间经常泡在那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于是,小泽给市长热线打电话反映了这一情况。不久,学校周围的网吧就被取缔了。 引言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学生明白作为国家的主人,关心国家的事,参与国家管理,依法行使监督权,既是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也是对国家应尽的责任,由此引出本课的内容。 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第一框共有两目,即“人民怎样当家作主”、“生活在法治国家里”。 第一目 “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有权决定国家大事。那么,人民通过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制度来行使权力呢?从这个角度出发,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起下文。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人民行使权力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这就是,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因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其他的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汇报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提出质询案,如果它觉得国家机关的行为有问题或者对它们的工作不满意,可以提出来并要求它们答复。它有权组织调查委员会来对特定问题进行调查。 某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按预定程序进行大会表决。一项项议程顺利通过。当进行到对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决议表决时,电子屏幕上的投票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人大代表应到会509人,实到474人,赞成218人,反对162人,弃权82人,未按表决器9人。赞成票没有过半,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未获得人大代表通过。 对法院工作报告未获人代会通过,我们可以说: ◎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是代表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人大代表不满意就是人民不满意,人大代表不赞成就是人民不赞成。 ◎体现了人大代表的民主意识增强。 ◎体现人大代表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职责意识的增强。 ◎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权。 ◎ [课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主要有: 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都由它来选举或任命;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 人民对国家大事的决定权,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的。 ◎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决定兴建长江三峡工程 ◎设立重庆直辖市 ◎ ◎ 你还知道哪些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权力的事例? 第一目主要讲了三层意思。其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其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目 “生活在法治国家里”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那么,目前我们国家的立法情况怎样?能否满足依法治国的要求?为此,教材设计了一个导入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近年来在立法方面取得的成就,思考我国取得的立法成就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关系,引出正文。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力。依法治国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就要严格依照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安定团结,是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特别是没有政治稳定,改革就无法进行,经济就不能发展,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要求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经过50多年数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社会法和诉讼法7大门类的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这为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处理公务、办理案件都要有法律上的依据,并且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法律的权威。违法必究,指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个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否则,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凡是涉及管理这些事务、事业的单位和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都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依法治国要求所有国家机关都要依法行使职权,即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意义重大,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国家机关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国家行政机关是重要的法律实施机关。我国绝大部分的法律,包括涉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以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都要由行政机关去落实。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看法,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也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依法治国不仅对政府有要求,同样对公民个人也有要求。法治国家对公民个人的要求,即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第二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二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共有两个目。 第一目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由一个活动引出。活动以拟人化的写法,把宪法的内容同其他法律内容作比较,从各自的分工和职能上,让学生了解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从而引出正文。 宪法是我们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宪法规定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和国家的根本任务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我们国家性质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这是对我们国家根本制度的规定。宪法序言中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是对我们国家根本任务的规定。 宪法还规定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2004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宪法。有的同学对此不理解,认为宪法已经规定了公民的权利,没必要把它再加进去。其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把它明确写进宪法,更有利于对人权的保护。它将对我国的立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指导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有利于指导人与社会、人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公民依法维护自身权利。可见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宪法的形式来确定下来,意义重大。 教材对我国宪法的历史和基本内容作了概括性总结,让学生了解我国曾先后颁布过四部宪法,现行的1982年宪法,曾做过四次修订。它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四章构成。 在对宪法的认识上,有的学生认为宪法离自己很远。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宪法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第二目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这一目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教材用一个法律金字塔图示,来表明宪法与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法律相比,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根据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教材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如民法通则第1条规定,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就是说,民法通则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它是宪法中关于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化。宪法与法律的这种关系,通常被称为“母法”与“子法”的关系,即宪法为母法,法律为子法。 宪法与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第5条第3款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抵触、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第五条第四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同普通法律相比,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其目的是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课件]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首先,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 其次,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再次,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最后,同普通法律相比,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严于普通法律。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三框 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第三框“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安排了两个目。 第一目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 这一目主要讲了四层意思。 第一,通过一个高中生参加选举的事例导入,引出公民的政治权利即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进一步说明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 第二,要关注国家建设、国家管理,对于改善环境、整顿秩序、维护治安等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对于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举报。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第三,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途径。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途径有很多,教材只列举了几项。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情况,提出批评和建议,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工具进行监督。 第四,公民在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时要注意,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公民行使政治权利时,并不是毫无限制的,而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 第二目 “维护国家安全:我们的政治义务” [课件] 2002年,广西一名中学生上网浏览“世界杯”足球赛组委会的官方网站──美国“雅虎”网站。在点击中国队的资料时,他意外地发现网页上所展示的中国地图上,用橘黄色标示的中国领土不完整。他当即向“雅虎”网站的管理者发出电子邮件,严正指出其错误,并要求该网站马上修正错误。 ◎你平时看中国地图时,留心过地图的完整吗? ◎地图的完整与否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关系? 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政治义务。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国家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没有国家的安全,公民个人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相关链接 国家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让我们国家受外国支配,也不得进行分裂、破坏或者危害国家政权统一的活动。 国家秘密包括: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等等。 保守国家秘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泄露国家机密,要承担法律责任。公民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公民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公务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 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也是我们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一、本课设计意图 1.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学会理财,学会合理消费。 2.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引言 [课件] 中国,一片沸腾的土地,一个蓬勃发展的国度。21世纪,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都要靠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感受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有利于我们增强爱党爱国的情感、认清肩负的使命,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引言从概括性的意义上,说了三层意思。一是经济建设在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中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处的中心地位;二是从引导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等方面切入本课学习内容;三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一步升华。可以看出,本课引言是描述性的。 第一框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该框共设两目,即“感受身边的变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 第一目 “感受身边的变化” 这一目是活动导入。一滴水能够折射出七彩阳光。杨妈妈和她的女儿所记账本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人民生活的变化。由此生活情景入手,直接引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启下文。 我国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取得、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与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逐步实现的过程是一致的。那么,什么是“三步走”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是怎样丰富和发展的?这一发展战略进展到什么情况?教材分别作了说明。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大体分三步走。这三步走的第一步是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看出,这三步是相互衔接的,第一步为第二步打基础,第二步为第三步作准备,步步前进,最终实现三步战略目标。从目标追求来看,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两个维度;从起点来看,目标不是太高,第一步奋斗10年,是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第三步目标,人民生活会比较富裕,能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说明,在我国改善人民的生活、实现现代化不可能急于求成,而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还比较低,人口素质还不太高,人口众多等现实国国情决定的。这也就是说,“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立及其实现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 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关于这一点,教材除了在相关链接中点了一句之外,还介绍了“两个100年”的目标。从“三步走”战略目标来看,第一步、第二步的时间跨度都是10年,第三步的时间跨度是50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党的十五大已对2010年、2020年和建国10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作出大体部署,即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要用大体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到世纪20末,我们国家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现在实现的小康还只是“总体上”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第二目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了以往我国在所有制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订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逐步消除了由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形成的对生产力的羁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确认,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党的十二大报告论述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问题”,肯定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是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城乡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只有多种经济形式的合理配置和发展,才能繁荣城乡经济,方便人民生活。”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继续鼓励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认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私营企业主的部分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作了这样的概括:“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概念,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在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这个大舞台上,公有制经济是主角。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教材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分别作了说明,而对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一点只是一笔带过,未作说明,主要是考虑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关于国有经济,主要从其多种实现形式、概念、作用等方面作了说明。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其实现形式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除了宝钢等大型国有企业之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一些共同基金,如养老基金、职工持股会等,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经济。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的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的重要任务。所以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们国家拥有的经济优势就是拥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我们与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中的一大优势,无视或否定国有经济的重要作用及其优势地位的观点是错误的。 从韩村河的变化可以看出集体经济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这一个活动探究引出有关集体经济的内容。从教材编排设计的思路看,关于集体经济的叙述方式与国有经济部分是完全一致的。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具有多种表现形式。集体经济所具有的独特的重要作用,说明它对于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等方面的因素决定我国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而要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实际情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只有做到两个“毫不动摇”,才能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教材在这方面没有展开讲,但教师可以从这方面适当加以发散,以引导学生结合我国国情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从性质上看,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作用方面看,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这些内容,请有意识地结合一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最后一定要归结到教材中所说的“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内容上来,不宜扩展。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应该大力扶持和支持。这种做法,与那种追求所有制关系纯而又纯的做法相去甚远,但更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个体、私营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第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均9.5%的速度增长,而个体、私营经济的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第二,拓宽了就业渠道。1992年至2001年,个体、私营经济新增就业人员4774万人,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2000年,全国360万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中,有250万人在个体、私营企业就业。第三,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个体、私营经济大多分布在零售、餐饮、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点多面广,经营灵活,服务多样化和个性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第四,增加了群众和国家收入。城乡居民通过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活动,增加了收入。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2000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纳税1177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的9.28%。第五,个体、私营经济活跃的地方,商品、资本、技术等市场发育较快,有利于市场竞争的开展、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市场体系的发展。 [课件]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江泽民 在日常生活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和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材从这一点切入,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以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教材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联系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可以看出,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需求,有利于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第二步目标的顺利实现等,都说明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在讲解时,请注意“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两句话,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也不能只讲后者而忽视前者。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如果不把这两者坚定不移地统一起来,只讲一面,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材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两个方面分析了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一时一地的事,而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的实践充分表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都可以大显身手。这几年像浙江、江苏、广东等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给国有企业发展带来了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并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了国有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整个社会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说明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互动性强。 第二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一框共设两目,即“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第一目 “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 从教学内容来看,第一目“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的内容与上一目的内容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上一目主要讲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目主要讲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 与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做大“蛋糕”合理分配。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为了继续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同时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首先是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努力把“蛋糕”做大。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发生什么问题,我们都要坚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 其次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分配体制,努力把“蛋糕”切好。 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让困难群众也有“蛋糕”吃。社会保障是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助于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处境,缓和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党和政府已着手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建立和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低收入人群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当前,要着重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进一步做好城市“低保”工作,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困难群众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方面既要讲究效率,鼓励先进,又要提倡奉献,反对收入差距悬殊。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才能更好地贯彻效率优先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也就是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和本质规定性,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要大力提倡奉献精神。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改革一以贯之的追求。早在改革初期,邓小平就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但是,现实生活告诉学生,家庭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依然存在甚至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有一个如何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共同富裕”的问题,有一个引导学生正确体会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必要性问题。教材从“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必要性、党和政府推动和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等方面启发学生全面了解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目 “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第二目“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首先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泽民同志接见科技工作者和为袁隆平、吴文俊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颁奖的镜头,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意在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感受科技工作者的荣耀、感悟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从而把他们的思绪引到下面要讲的内容上来。 接着,教材指出:“在我们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分别提出过“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创新”等新观念。党的十六大报告把这些集中加以概括,系统化地提出“四个尊重”,充分体现了对知识和知识分子地位与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才和人才资源的高度尊崇,对新时期一切有利于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高度尊崇。倡导“四个尊重”,就是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四个尊重”方针强调的主要是活力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都得到承认、尊重和保护,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四个尊重”告诉我们,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 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四个尊重”,有利于励人们干成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这“四个公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四个公平”指向的是公平,“四个尊重”的核心是效率。促进“四个公平”,贯彻“四个尊重”,统一于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实践过程中。这两方面抓好了,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在我们社会,创业的环境、成才的环境越来越好。不少有志者凭借良好的创业条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开辟了新的天地。小严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教材围绕小严依靠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有利的社会条件自主创业的过程设计了一个活动,以呼应上文、承启下文。然后顺理成章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才能,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讲解的过程中,请教师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培养他们开拓进取的精神,鼓励他们将来在“四个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大胆创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大显身手。 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个“相关链接”,以进一步展现“四个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框 “学会合理消费” 该框共设两目,即“消费面面观”、“学会理财 合理消费”。 第一目 “消费面面观” 第一目目题下是一个探究活动。活动从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品──电视式样、性能、档次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日益繁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从而更好地理解下文:“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教奶奶上网,网上向教师请教、与同学交流,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用手机向亲朋好友发短信问好,同父母亲一起到国外观光,已是部分中学生的亲身经历;家居设计师、牛肉分级员等新职业层出不穷;等等。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发生变化,体现享受和发展需求的住房、健康、教育、休闲、交通、通信等支出比重迅速上升,更加注重追求高品质的消费,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对于广大农村同学来说,自助旅游、到健身房健身、自费到国外留学,还只是一个新名词而已。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收集、总结反映当地人们消费方式发生变化的好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切忌简单地搬用教材中现成的材料,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第二目 “学会理财 合理消费” [课件]“学会理财 合理消费” 第二目“学会理财 合理消费”从学生如何花自己的零花钱这一活动出发,引出相关学内容。 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一方面表现在关注国家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表现在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理财、合理消费。教材主要从第二个方面进行展开,具体讲了学会理财、积累有关理财的知识;在消费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会精打细算、不与他人盲目攀比、注意节约、注重环保;注重积极向上的精神消费等几层意思。 学会理财,就要具备相应的理财知识。在现代社会,能理财、善理财,是一种能力。因此,可以适当了解有关银行、债券、股票方面的知识。教材不便于在这方面展开,意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这方面的思想意识。 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他人的议论、推销商的介绍、产品自身的质量价格等,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中学生应该如何作出合理的选择?教材围绕这一情境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辨析,在辨析的过程中自我感悟,从而作出理性的判断。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材指出:“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自己选择商品的能力还比较弱,在消费时更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 在实际生活中,中学生还应注意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讨论。有的同学会说,要注意节约,要有环保意识;有的可能会说,要学会划算,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不要乱花;有的可能会说,买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就行,没有必要与同学相互攀比;有的可能会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有钱多花,没有钱就少花;等等。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有许多关于如何合理消费的看法和主张,也会有一些有待引导的方面和环节。通过进一步的选择、比较,我们就可以得出中学生“应该”如何合理消费的方式、方法。这种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富有指导意义的方式、方法,学生自然感到可亲、可信、可用。教材正是通过这种探究活动引出相关学内容的。 第八课 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一、本课设计意图 1.本课教学目标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引言 [课件] 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歌曲,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新中国成立以后,《歌唱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等歌曲,成为响彻神州大地的时代强音,吹响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号角。 第一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该框共有两个目,即“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 第一目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课件]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这样一些行为: 上公交车时你推我搡,互不相让; 遇到困难向人求助时,无人理睬; 个别人在网络聊天室里肆意谩骂他人; 有人在公共场合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吵大闹; …… 你是否遭遇过上述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 首先是活动导入。活动中的四个具体情景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过的,类似的情景还有不少。让学生置身于这种现实情境之中并进行思考,启发学生体会到良好的道德、健康向上的文化对于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社会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那种富口袋、穷脑袋,只重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的做法都是片面的,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也就是教材中所说的:“物质上不能贫穷,精神上也不能贫穷。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协调发展的社会。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人类文明是一个整体,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是“三个文明”有机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偏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社会发展出现曲折甚至倒退。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获得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支持和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才能保证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并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创造的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成果。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党的十六大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并强调“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就从根本大法的高度,肯定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为“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宪法保障。应该说明的是,这个相关链接的内容,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全面了解”“三个文明”的关系,也有利于他们从宏观上把握全书的内容,请教师不要过于展开,但可以从其内在逻辑上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在全面了解“三个文明”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教材从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两个方面讲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这一层意思也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观点的说明。接着,讲了先进文化的概念,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也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时,突出强调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问题。 文化并不都是先进的。我们面对的文化,有先进的文化,也有落后的文化,还有腐朽文化。因此,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特别重要。教材指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 [课件] 图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 在上个世纪民族灾难最深重的时候,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此, 中国人民找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 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中国文化从沉沦走向崛起; …… 请用具体事例说明其中的一个观点。 中华文化从衰微走向重振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相一致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材设计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这样一个活动。在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执政兴国的根本,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中国人民在上个世纪民族灾难最为深重的时候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找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从此开了新生面。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在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从来没有脱离意识形态的文化。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然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乱。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文化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感召力。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用“三个代表”指导整个文化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统一起来,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维护和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抵制和消除各种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保证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才能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目 “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 首先通过一个活动引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然后分别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课件] 有人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如果一个人不讲信任,会…… 如果一个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会…… 如果一个城市社会治安状况不好,会…… 教材围绕如果一个人、一个单位失去诚信、不讲道德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一角度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感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从而逻辑地得出这样三层意思:一是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二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目标;三我们应该如何做,即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 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重视道德教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继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后,十六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实际,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因而一些领域和地方是非、美丑、善恶界限出现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经济活动中,掺假制假、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偷税漏税、不讲信任等现象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道德失范、秩序失范的状况腐蚀了人们的灵魂,污染了社会风气,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适应新的形势,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统一,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使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历久弥新的优良美德。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操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等等。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优良美德激励一代代志士仁人以天下为己任,内而修学储能,砥砺道德,外而平治天下,建功立业。同时,这些优良美德内化为坚忍不拔、刻苦耐劳、乐观进取、善良敦厚的民族性格。弘扬传统美德,有助于培养人们崇高的社会理想、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奉献精神,有助于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课件] 改革开放以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深刻体会;“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城市为体,文化为魂”,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思路;“充电”、“考本”、“学习型”、“知识型”,成为社会时尚…… 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你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 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越来越表现为高新技术和创新性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教育和科学的地位日益凸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并不具备人力资源优势。我国劳动力知识结构重心偏低,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力资源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教育发展状况不能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竞争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课件]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 总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第二框 “灿烂的文明之花” 该框共设两个目,即“神州开遍文明花”和“细微之处见行动”。 第一目 “神州开遍文明花” [课件] 作为一个扶贫支教志愿者,明凡在西部某小学支教已满一年。在告别的时候,稚气未脱的孩子们送来了用山间野花编织成的大花篮。与他朝夕相处的孩子们流着泪说:“老师!我们不要你走!”明凡禁不住与孩子们哭在一起。一位家长紧紧地拉着明凡的手说:“老师,是你让孩子知道了刷牙、唱歌和汉语拼音,孩子们舍不得你啊!”看着依依不舍的老师、学生和自发前来送行的乡亲们,明凡想……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工作的实施, ●提高了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促进了贫困地区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青年志愿者更多地接触社会现实,更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国情; ●…… 如果你是明凡,你有哪些感想?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形式。在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通过创建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的“创三优”活动,涌现出一批文明城市和文明社区;在创建文明村镇的活动中,通过“文明户”的评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万村书库”活动及其他各种移风易俗活动,涌现出一批创建文明村镇的典型和文明村镇示范点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极大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二目 “细微之处见行动” [课件] 在一些同学中间,出现了造型奇特、内容怪诞的“变味贺卡”。在这类贺卡中,面目狰狞的“鬼怪”成了贺卡的封面,脏话和成人笑话成了“变味”的祝福,还有的贺卡内容居然是恶俗的“征婚启事”。一种较为抢手的“鬼怪贺卡”打开后,会冷不防弹出一个露着白牙、伸着红舌头的绿色骷髅头,而另一种电子贺卡一打开会突然发出“怪叫”。不少同学对这种“变味的贺卡”感兴趣。 如果你收到“变味的贺卡”,你的感受如何? 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类似的文化现象?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做? 阳光总会伴随阴影。当我们沐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灿烂阳光中的时候,各种有害的文化细菌和病毒也在伺机传播。要保持我们精神肌体的健康,就要善于辨别各种消极文化并自觉地加以抵制。 (图配图说)在一次社区情况交流会上,张大爷说:“一些人习惯于把垃圾往垃圾桶外一扔,就扬长而去!看了真不是滋味!”李大妈说:“邻里之间没有交往,有时闷得慌,想找个人说说话,都难。”吴先生说:“社区没有健身、娱乐等设施,想活动活动,还找不到地方。” 一位年轻妈妈说:“社区里车来车往,小孩子在下面玩都令人提心吊胆!” 如果你是该社区的居民,你想: 如果你是该社区居委会主任,你最想做的三件事是: 社区(街道或乡村)不仅是我们的居住地,而且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场所,弘扬社会文明的大学校。洁净而优美、热情而温馨、活跃而向上、富足而安全的社区要靠你我他来共同创造。 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办。那时,也许我们能相聚在北京,给外国朋友当导游,为他们当翻译,给他们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全世界都关注着“建设新北京,办好新奥运”的今天,让我们在课余时间,为奥运献上一份“奥运形象规划”。 面对的问题:人们在语言、行为、服务、礼仪、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京骂”“国骂”、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贴小广告、乱穿乱行、服务不规范等问题。 目标:向世界人民展示一个开放、繁荣、文明的中国形象。 宗旨: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激励人、凝聚人、全心全意为外国朋友办好事等。 具体步骤: 在设计奥运形象规划时,你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借鉴以往志愿者行动的有益经验; 结合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规划要尽量具体,切实可行,如呼吁推广“诚信在的士”“请讲普通话”等活动。 社会是我们共同的家,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共享精神文明的温暖阳光。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始终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十分激烈。一方面思想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我国吸收世界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凭借文化实力的优势,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从国内来看,人们思想文化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一变化趋势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存在一些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腐朽文化。思想文化领域,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会占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品位,才能有效地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