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七年级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山东省邹平县码头中学 高会学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南宋时期,北方地区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宋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因此朝廷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并且南方商业都市水平在南宋以后超过了北方。②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中国海外贸易兴盛,以广州和泉州为重要商港,海外贸易的范围广,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③货币制度的变化。纸币的出现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二,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第三,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三、学法指导 (1)列表法:本课知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我国经济情况进行了描述,所以我们在学习这课内容时,首先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将要记忆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我们对历史知识体系有一个条理清晰的把握: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2)图示法:通过简易的图示掌握本课的知识结构及其各项之间的内在联系: (3)图文结合法:结合文字内容正确分析教材中的图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自己的读图能力。如教材的中的《农耕图》,我们可以通过如下问题的思考: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在宋朝时能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等。通过根据图片进行的这些思考,使我们认识到宋朝时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如通过图片宋代《货郎图》《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南宋纸币铜版拓片》结合基础知识,来认识体会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通过《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来体会南宋造船事业的成就及海外交通、贸易的发达,进一步感受宋朝手工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 (4)分析法:结合前面学习过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辽、宋、夏、金、元的历史,来认识由于北方的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还要进一步认识到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分析纸币出现的原因、对商业活动产生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当时商业的繁荣。 (5)归纳法:通过本课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学习,我们要善于总结、归纳,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于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如农业发展表现: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作物品种的交流,种植区域的扩大,经济作物的大量栽培。 (7)联系热点:学习本课时,可以结合2007年12月下旬沉寂海底800多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重见天日,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在学习本课内容的时候,建议同学们通过网络等对“南海一号”的相关知识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和感受我们民族的伟大,为此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从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四、中考命题分析 中考关于本课命题知识点集中在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两句《宋史》史料,经常作为命题的切入点,因此应特别注意并准确理解其含义。以图片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的考查已成为当今命题的一大趋势,本课的图片应特别注意《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南宋纸币铜版拓片》。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7年海南省)右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出现于( )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同时考查了学生图文结合的学习以及读图能力。图片来自课本,在学习时,只要注意了图文结合的学习与掌握,解决本题很简单。根据题干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可判断是交子,链接课本可知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答案:B。 2.(2007年桂林市)当你去购买商品的时候,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请你指出它是( ) A.会子 B.瓦子 C.关子 D. 交子 解析:本题命题形式新颖,从同学们熟悉的纸币入题,激发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据此链接课本,可知道它是交子。 答案:D。 3.(2007年连云港市)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 A.西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 南宋时期 D.隋朝时期 解析:谚语直接来自课本,学生解答时困难不大;解答的关键是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含义的理解,这条谚语的意思是苏(州)湖(州)一带粮食熟了,天下的粮食就有了。虽是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湖一带农业发展水平高,同时在全国的地位非常重要,而苏湖一带正是江南地区,所以这条谚语也从一个侧面佐证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历史现象。有了上述认识,此题考查的就是哪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了,答案就水落石出了。 答案:C。 4.(2007年湘潭市)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解析:本题命题者选择了一史料,对于此类问题应该理解史料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链接课本。“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意思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说明到了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B。 作者简介:高会学,山东省邹平县码头中学教师。多次参加编写教学著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历史学习A、B、C》《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解法》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办的《中学政史地》杂志发表。《空想社会主义面面观》在海南省考试局主办的《考试报》发表。《2007年中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特点》在《中学生学习报》发表。《胡锦涛出席八国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如何理解“绥靖政策”及英、法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等在《中学生导报??历史快递》发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