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唐代用人图 山东 陈 静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亲贤臣,远小人,则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亲小人,远贤臣,则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王朝衰亡。想那秦国由边陲小国逐步强大进而完成统一、西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哪一个不是重用人才的结果?再想那秦国之赵高、东汉之宦官弄权、唐朝之安史之乱,哪一个又不是因为是任用佞臣的苦果? 我们再近观封建社会的宠儿唐朝,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缔造了古代社会的鼎盛繁荣,被公认为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鼎盛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存在,但同时也包含了不可忽略的主观因素,那就是用人策略。细观唐朝几位重要的统治者,如开国皇帝唐高祖、贞观之治时的唐太宗、有贞观遗风的武则天、开元盛世时的唐玄宗等,他们在用人方面都各有千秋。 先观“平定乱世用武将,守成治国靠文臣”的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建立并统一了唐王朝,唐代基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也大都是在高祖年间制定的,这些成就都与他善于用人分不开,唐高祖既善用武将,也重视文臣,孙伏伽是唐代第一任状元,此人曾上书唐高祖,坦言三事:“开言路”、废“百戏散乐”、“为皇太子及诸王慎选僚友”,并且提出设“谏官”一职,李渊都虚心采纳。李渊对自己的用人经验曾经做了一个总结:“隋末无道,上下互相蒙蔽,皇上骄横,臣下谄媚奸佞之徒不断,皇上不知道改正自己的错误,臣子不为国尽忠,最终使国家危难,自己也死在佞臣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邦定国,平定乱世要用武将,守成治国要靠文臣,使他们各尽其才,国家才能安枕无忧。” 再观“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因此他在用人上与其父相比,更是高出一筹。唐太宗是一位“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君主,如众所周知的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智囊,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将他收在自己门下并委以重任,把魏征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唐太宗提倡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他常说:“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虽朕至亲,亦不虚授”,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善断大事的杜如晦、“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李靖,这些文武大臣都得到了太宗的器重,体现了他善用人才的特长。唐太宗晚年在《帝范》一书中提到:“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并且认为“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足以看出太宗的人才兴国观。由于太宗选官得人得法,使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由此出现“贞观之治”兴盛局面。 后观“无字碑女皇”武则天: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在用人方面,也绝不逊于历代男性统治者,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开创殿试,设武举,为了防止舞弊,还发明了糊名制度。她鼓励毛遂自荐,创立“自举”制度,规定官吏和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才能要求升官或做某官。还设立了试官制度,下令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先让其试着担任一定的官职,然后根据表现提拔重用或罢免。武则天当政时期,任用了很多有才能的人,比如姚崇、狄仁杰、张柬之、娄师德、王孝杰、唐休景、朱敬则等。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这与她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武则天重用酷吏这一史实。 最后,再观“大革奸滥,十去其九”的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开元盛世局面,这与他的知人善任也是分不开的。玄宗在特定的背景下,从整顿吏治入手,“大革奸滥,十去其九”,革除弊政,稳定统治,其吏治的清明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并且唐玄宗善于纳谏,恢复了贞观年间的谏官议政制,这个时期有姚崇、宋璟、韩休、张九龄等名臣为相,辅佐在玄宗左右,应该说是明君贤臣相媲美。如果没有天宝危机,或许还可以说他是一个完美的皇帝,但玄宗在用人制度上却没有善始善终,开元后期,他的用人原则开始改变,以致出现“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现象,而天宝年间,则更是重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不学无术的外戚杨国忠,还宠信处心积虑的安禄山,从而导致名声显赫的大唐帝国开始逐步走向衰亡。 细细品味唐朝诸位君主,实实在在地印证了诸葛亮所言:“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学史明智,今人当引以为鉴。 作者简介:陈静,山东高唐实验中学教师。聊城市教学能手、骨干教师、高唐课改先进个人;省优质课获奖者;有课例、论文、课件等多次获奖;参编《金四导》系列、《快乐书坊》系列、《初中历史教材全析》等;参研市级课题、省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