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历史潮流 促进民族融合 贵州 曾祥明 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这一时期鲜卑族政权迅速崛起,连年兴兵,并取得胜利,完成了对我国北方的统一。在与南方新兴的刘宋政权的争锋中,北魏屡屡获胜,确立了和南方政权抗衡的优势地位。 但由于其民族政权相对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给其发展带来极大的制约,并激化了社会矛盾。种种危机表明北魏政权,如果继续实行原有的社会制度和办法,就难以巩固其统治。孝文帝意识到只有变革其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措施以及风俗习惯,才能使其统治得以巩固。 为了更好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变鲜卑落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以及摆脱旧势力的阻碍,孝文帝作出了迁都的决策,将都城迁往汉族文化的传统中心区域。迁都使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镇压了不满于改革和迁都的鲜卑族保守势力在平城发动的叛乱。在文化习俗上也进行了巨大变革,表现在服饰、语言、姓氏、官制、刑律、礼仪等方面的变革。 通过这场以汉化(即封建化)为中心的全方位的改革,使北魏政权的统治方式有了巨大变化,北魏整个社会面貌呈现出全新的气象,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使汉族先进文化成为当时各族民众的广泛心理认同。 总之,他的改革措施,积极因素远远大于消极因素,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汉、拓跋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为日后隋唐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然,这次改革是中国历史上较全面、较成功的一次改革,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历史发展的必然。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作者简介:曾祥明,贵州省黎平二中历史教师,县兼职教研员。注重教学探究,有700多篇论文发表于报刊杂志或获奖,教学课件被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二等奖。《辛亥革命在黎平的社会氛围》一文被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