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后 河北 赵湘平 刘 萍 北魏孝文帝迁都改制,万古流芳。他背后的决策者,是一位深谋远虑、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太皇太后──冯太后。 冯太后,长乐信都人(今河北省冀州市人),是南北朝时期北燕国君冯弘的孙女,其父冯朗在北燕灭亡后降魏,后因罪被杀。她出生时,冯家的皇图霸业已是过眼烟云,她是在身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左昭仪的姑母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公元452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后,封十一岁的她为贵人,公元456年,被册封为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她分别被册封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史称文明太后。丰富的生活阅历、莫测的政治风云,塑造了聪明、美丽的她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度。两度临朝听政,执掌北魏政权二十五年,指导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改革。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周思源这样评价冯太后:“她在北魏148年当中,起着承上启下关键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已经当了皇帝的武则天,没有任何一位太后能够比得上文明太后,所以说她是千古第一后应该是毫不为过。” 公元465年,文成帝死后第二天,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年仅十二岁,朝中大权由太原王乙浑把持。被尊为皇太后的冯太后临朝听政,她秉性聪达,刚毅过人,密定大策,毅然命拓跋丕统兵收捕并处死乙浑,前后仅有18个月时间,就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化解了严重的危机。这是冯太后这位女政治家第一次展示自己的才华。 公元467年献文帝之子拓跋宏降生,冯太后喜得皇孙,决定停止临朝,转而担当起抚养、教育拓跋宏修养德操、成就伟业的责任。冯太后最大的历史功绩,还在于一手教育出了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领袖主动融入汉族、实行民族大团结的伟大代表孝文帝拓拔宏。 471年,献文帝禅位给不满5岁的太子拓跋宏。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再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直到病逝,执政达15年。孝文帝拓跋宏天性孝谨,事无巨细,都听祖母冯太后决断,可谓祖孙情深,志同道合。冯太后临朝听政时,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彻底地改革,如:提倡汉化,修孔子庙,提倡儒家思想;建立学校,大兴教育;严禁鲜卑族同姓结婚;革除鲜卑族信奉巫术的陋习;实行均田制,把因战争荒芜了的土地分给有力耕耘的壮丁,收缴租税以利国家;建立户籍制与俸禄制等。经过冯太后主持的一系列改革,北魏王朝摆脱混乱局面,抑制了豪强的掠夺行为,使国家日趋安定,北魏逐渐由鲜卑族落后的带有奴隶制成份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过渡,为孝文帝亲政后更大规模地推行汉化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90年,49岁的冯太后与世长辞,孝文帝封她为“文明皇太后”,史称文明太后。她生前曾与孝文帝同游平城(今天山西大同)方山,看到这里北依长城,清澈的御河沿山侧蜿蜒而过,灵泉潺潺,气象万千,就对孝文帝说:“我百年以后,就让我的灵魂安息在这里吧。”后来,冯太后如愿地葬在方山永固陵,孝文帝长跪在永固陵前,一遍遍地默诵祖母的名字,五天五夜食不入口,哀痛至极。孝文帝为报答祖母对自己的深情厚意,依汉制,为祖母守孝整整三年。 冯太后留给她的接班人──北魏孝文帝的是一个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经济恢复、文化发展的局面和一个上下协调、运转得力的政权。服孝三年后,孝文帝接过冯太后改革的接力棒,从平城到洛阳,毫不犹豫地走了下去……冯太后对北魏的影响,在其孙拓拔宏身上得到发扬光大。拓跋宏迁都洛阳和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以开放的胸怀,汲取了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先进成分,使鲜卑族及其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融合到一起,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过渡到农耕文明,使北魏的国力达到鼎盛的阶段,也圆满实现了冯太后的汉化遗愿。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改革措施,还间接促成后来的隋唐盛世,甚至积极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冯太后以推动民族大融合而彪炳史册,是一个无愧于世的女政治家,堪称“千古一后”。 作者简介:赵湘平,河北省冀州市第四中学教师,冀州市教学标兵、优秀教师、模范教师,衡水市普通中学学科带头人,2008年参加了河北省骨干教师培训;多次在说课、讲课、课件评比中获奖;撰写的多篇论文在报刊、杂志中发表;主编《学力水平·历史同步检测与评估》及《满分训练法》等多册教辅。 刘萍,河北省冀州市第四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多次在说课、评课、课件、评比中获奖,任教班级学生在历史中考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