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传教及其在科学技术上的影响 贵州 曾祥明 新航路开辟后的16世纪初,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加尔文等纷纷掀起反对旧天主教,另创新教的运动,宗教改革和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天主教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于是旧教于1534年另行组织耶稣会,一面对抗新教的发展,一面向东方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企图在地广人稠的中华帝国重建基督教昔日的荣耀,以挽回失去的优势。当时,欧洲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张,需要传教士来帮助他们展开一场征服东方的“精神战争”。为此,耶稣会决定把基督教的精神推广到遥远的东方。 意大利人利玛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中国。尽管在他之前,已经有不少传教士到过中国,但是在这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利玛窦是最杰出的。 ![]() 利玛窦在华传教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传播了很多西方文化。在天文方面:介绍日月蚀、星球大小距离等天文学知识;在数学方面: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Euclides)《几何原本》,全面介绍了代数、几何的知识;在建筑方面:利玛窦在华兴建的西式教堂使西方的建筑艺术在中国进一步丰富;绘画方面:利玛窦进京时,曾向神宗献天主图像及基督圣母像;对中国美术界产生一定影响。语言文字方面:利玛窦著有《西字奇迹》,以拉丁音注汉字。地理学方面:利玛窦制作了《万国舆图》,为中国首张世界地图,使中国人首次接触到了近代地理学知识。 总之,利玛窦在开辟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学术研究方法,翻译西方书籍等方面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这也开拓了明末知识分子的眼界,给失去生机和活力的封建文化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使之在清初重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简介:曾祥明,贵州省黎平二中历史教师,县兼职教研员。注重教学探究,有700多篇论文发表于报刊杂志或获奖,教学课件被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二等奖。《辛亥革命在黎平的社会氛围》一文被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 (责任编辑:admin) |